丁永明
许多医学杂志或报刊上有一种称为“高黏血症”的时髦病频频亮相。
那么,好好的血液为什么会变黏稠?血液变黏稠了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血液为什么会变黏稠
水是血液黏稠的即刻因素。水占了人体重的50%以上,特别是流动着的血液,90%以上由水组成。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剂、腹泻等引起身体水分流失,都可使血容量减少,致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血球等相对增多,血液的黏稠度自然增加。
有形成分是血液黏稠度的物质基础。能使血液变稠的有形成分有血液中的红血球、蛋白质等。红血球数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黏稠度就越高。同样,血浆中蛋白质、脂肪、糖分越多,血液越黏稠。
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纤维蛋白原升高时,血液黏稠度会明显升高。
血液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成分增多,与红血球一起黏合而形成网络,致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大。
此外,红血球与血小板的结构改变,互相凝结成块,阻塞了血管。
红血球等血中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不能顺利通过小血管,也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
使血液变黏稠还有一些非血液因素。在同样条件下,有些环境因素也累及血液的黏稠度:
夏季血黏度增高,冬季低;
清晨与上午高,傍晚与下午低;
阴雨、闷热、低气压时高,风和日丽时低;
厚味饮食后高,足量饮水后低。
了解上述这些规律,有利于防止血液黏稠,预防相关疾患发生。
如何知道血液变黏稠
虽然血黏稠不像贫血或失血那样可以引起明显的自觉症状,但还是能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不过你得更加细心才行。
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一般要待吃过早餐后,头脑才逐渐变得清醒。
午餐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无精打采。相反,晚餐后精神状态特别好。
蹲着干活气喘。下蹲时回到心、胸的血液减少,肺、脑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故有气喘。
阵发性视力模糊。血液变黏稠后流速减慢,血液不能给视神经提供充分的营养,或者视神经、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看东西一阵阵模糊。
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疑及血黏稠,须到医院作相关检查确诊。
血液变黏稠的后果
血液不断在体内循环流动,流动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安静状态下比起运动时就要慢得多,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会影健康。
但有时流动的速度减慢到正常范围以外,甚至抽出的血液很快凝在针管中推不出来,或者静脉输液时因反流血液凝结而堵管,这就表明血液明显变稠了。
变黏稠了的血液流动速度更慢,其一方面使机体组织所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相对减少,更危险的是红血球越来越聚集,形成凝血块阻塞血管,易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塞而危及生命——这就是血液变黏稠最可怕的后果。
血黏稠需要治疗吗
根据病理学家们对血液黏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血黏稠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与气候等。因此,一个人的血黏稠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
对于健康者来说,你可以放心,因为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你并不产生病态表现,所以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但要注意,中老年人群出现较明显的血黏稠症状,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及时给予药物干预。
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血液黏稠
最简单的防止血黏稠或消除血黏稠的做法,就是调整生活方式。
1.多饮水水是速效稀释剂。一夜酣睡后的失水、消化食物时消耗的水,都是血黏稠的因素。而水可使血液立刻变稀。但饮水要掌握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一小时、晚间就寝前喝水200毫升。
理想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或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与组织细胞,值得提倡。
2.具稀释血液功能的食物
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葱、青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水果;
具有抗凝作用的食物有番茄、红葡萄、生姜、橘子;
具有降脂作用的有胡萝卜、香芹、玉米、芝麻、山楂、紫菜、海带等;
蔬菜与水果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粗纤维。维生素C降低血脂,粗纤维可以在肠道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降低血黏稠度的程度。
3.多食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这是一种乳化剂,能使血液中胆固醇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有利于脂类透过血管壁为组织所利用,降低血中胆固醇,使血黏稠得以改善。
4.少吃动物内脏、脂肪及甜食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含有大量胆固醇与饱和脂肪,可加重血黏稠程度,促使动脉硬化。
甜食糖分多,能升高血中的甘油三酯,提升血液的黏稠度。
5.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爬山、游泳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的脂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