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涌
世界人口将从当今的66亿增加到2050年的91亿,能源危机自然也随之不断加剧。现在农业要一身而二任:不仅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帮助解决能源问题,不革命不足以应付挑战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现代社会。但最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样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从天而降,而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多种条件之凑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农业革命”。
在西欧特别是英格兰,新农法(如套种技术)使农产量大增,劳动力效率不断提高,并且发展出强大的商品化农业。到了18世纪,西欧发达地区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打破了那种因为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而最终会被粮食供应所抑制的马尔萨斯定律。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大量非农业的产业大军的现代大工厂才能开张。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信息革命、技术革命已经把工业革命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农业革命就更是个古董了。然而,在这一高技术的时代,下一场革命很可能就是另一次农业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食物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危机。世界人口的增长且放下不说,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崛起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肉食比率不断上升。生产1磅牛肉要用7磅玉米,一磅猪肉则用6.5磅玉米,一磅鸡肉用2.6磅玉米。再加上这几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快占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口的口味大变,当然加大了食品供应的压力。
另外,能源危机,使发达国家不断寻求再生能源,其中一个重要的再生能源就是植物能源(ethanol)。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25%的玉米用于制造ethanol。如今美国政府规定全国所用的能源中必须有90亿加仑的ethanol,到2022年则要提高到360亿加仑。而ethanol是个吃粮大户。用ethanol灌满一辆SUV的油箱,所消耗的玉米就足够一个人食用一年。
目前ethanol的生产不仅提高了玉米的价格,也刺激了其他谷物乃至肉类产品的价格。怪不得有联合国的官员说:当今世界的粮食短缺是一场沉默的海啸。ethanol则是罪魁祸首之一。
展望未来,世界人口将从当今的66亿增加到2050年的91亿。能源危机自然也随之不断加剧。农业一身而二任:不仅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帮助解决能源问题,不革命不足以应付挑战。最近对工业革命历史的研究表明,所谓技术发明并非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最关键的动力之一是市场:只有在工业产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以保证赢利边际的情况下,才有人愿意对新技术和工厂投资。
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曾掀起了解决第三世界食品供应问题的所谓“绿色革命”。不过,驱动这场革命的动力,与其说是经济不如说是政治。当时西方国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一旦吃不饱,就会投向苏联的怀抱。于是大家齐心协力,以改良种子、肥料、水利为核心,展开农业创新,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产值,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喂养世界人口的问题。自此以后,农产品因为过剩而价格大跌,农业在工业社会也成了个“落后”产业,甚至要依靠政府补助才能生存。
如今许多人回顾历史,呼唤起“第二次绿色革命”来。不过,这场革命,动力已经从政治转向了经济:世界粮食价格的暴涨,保证了农业的利润。全球的粮食短缺,也保证了农业的市场规模。最近联合国有人提出到2030年将世界粮食产量提高50%的目标。这一系列需求的信号,已经刺激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农业部门,使许多先进企业迅速生成。
在美国,许多经营肥料、种子的农业公司,都在NASDAQ上市。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两大农业强国,又都是发达国家,有领导新一轮革命的能力。巴西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也急起直追,大量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一举把中部大片荒地改造成良田,成为世界大豆的供应中心。而巴西用甘蔗制造的ethanol,比用玉米制造的美式ethanol更便宜,不仅已经帮助巴西获得了能源独立,而且也促进巴西成为能源出口大国。如果能培养出高产量的种子,或者产油高的植物,世界的粮食和能源供应就有可能本质地改观。
这就是我所谓的第二次农业革命。面对这场革命,中国要以新的思路应战。过去一定程度上忽视农村那套政策和心态,阻碍了农业的资本形成。这一政策如果不改变,中国就可能又丧失一次发展的机会。
(作者为美国Sulfic大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