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话打造神话

2008-05-14 13:37彭广军
杂文选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赫斯特高扬纳粹

彭广军

我对纳粹的事儿知之甚少,连纳粹还有党歌也是第一次听说。

近读赵刚《流氓是如何变成烈士》的文章,文中有这么几句:“旗帜高扬!团结一心!步伐整齐,平稳坚定,冲锋队在前进!”这就是纳粹党歌中的几句,也是当时风靡整个纳粹德国的“赫斯特·威塞尔之歌”,它还有个名字叫《旗帜高扬》。

歌词作者赫斯特被纳粹吹捧成了不得的英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更是将“学生赫斯特”包装成“是有着知识分子头脑的工人”。当然,该“党歌”传唱时,赫斯特早已命丧黄泉,他的死因颇为奇特。原来这个二十三岁的纳粹冲锋队员,1930年1月14日在弗里德里希海恩区的公寓中遭枪击,面部受重伤,躺在病床上挣扎一个多月后毙命。赫斯特中枪原因亦众说纷纭,有说是欠房钱争执中被寡妇房东开枪击中,有说是德国共产党策划了这起枪击案……真实原因却是赫斯特到公寓里去嫖妓,而妓女又另有相好,二嫖客相见分外眼红,争风吃醋中赫斯特被击中面部。

然而,时势造英雄,时势需要英雄。纳粹党徒为了使希特勒在大选中获得更多选票,急需塑造一个英雄用于造势,此时正好出现了赫斯特枪击事件。戈培尔就像猎狗闻见了狐狸臊味,立即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年轻、英俊、对法西斯主义有着狂热信仰的赫斯特就成了理想人选。更巧的是,赫斯特在死前还写过一首诗并寄给了戈培尔。戈培尔立即找出来叫人谱上曲子,让人传唱。此后,赫斯特享尽哀荣,并顶着纳粹烈士英雄的光环出现在公众面前。

我复述人家文章的内容,并不是因为联想到了河南信阳新县计生委郭主任醉死歌舞厅被评“个人三等功”的事情。这事儿尽管被搞得沸沸扬扬,但我觉得这个主任的“功劳”比起赫斯特来还太小儿科。偏处一隅的新县之所以要急急忙忙追认个三等功给某主任,不见得会有什么雄心壮志,最好的解释是要安抚家属,或者是想掩盖县级机关不正的风气。没想到威力强大的网络横插一足掺和了进来,才使得事情欲盖弥彰。

然而,正像“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一样,网络功能再强大,它也不可能将触角伸到人的心里。倘若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处心积虑要做件事,总归会有机会的,等待的只是时机罢了。

某地一负责领导在外地犯了事,被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几乎成了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使得该地上下灰头土脸。也正是这个时候,有个市民在城市窗口抓小偷被捅身亡。前后左右一挖掘,发现这位活了五十多年的下岗工人,似乎“感人事迹”、“高尚品质”已经积累了五十多年,差不多成了一种道德的化身,成了一个市民精神图腾。对此,人们也在议论,既然这人如此好,他混同在普通市民中五十年居然没人发现这颗珍珠,各级组织也太有眼无珠了。他既然如此优秀,怎么成了游荡在窗口地区捣腾票证的二道贩子?

其实,有关方面就是要竖一个典型来转移人们的关注度,从而消减前面那件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效果相当不错,在铺天盖地的舆论轰炸下,连原来对身边英雄事迹及高尚品性表示疑惑的那些人,也深为自己竟然与这样的人物失之交臂而懊恼。经此一折腾,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忘记了那干部在外地做的丢脸的丑闻。此一箭许多雕的办法实在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执政水平”。

从前,人只有成了英雄才会被人口耳相传。后来情形相反了,很多“英雄”是由于各种利益的需要而包装出来的。多了以后,人们听到哪儿又有“英雄”了,第一想法就是:假的吧?!

这可能是现如今英雄越来越不稀罕的原因。实在是可惜了许多真英雄。

题图 / 辛刚

猜你喜欢
赫斯特高扬纳粹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深度学习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发展与应用
期末测试题一
纳粹举手礼?(历史老照片)
这条“鲨鱼”有点儿贵
动物园
赫斯特黄色新闻手法探析
英拍卖罕见纳粹玩具
你的任务是投毒
“纳粹猎手”将赴巴西追捕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