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映像

2008-05-08 00:54李林达
足迹 2008年2期
关键词:布达拉宫拉萨西藏

李林达

青藏高原的记忆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带来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歌曲《青藏高原》词

从西藏归来有些许日子了,但这首美丽动听的藏歌,一直在耳边萦绕,使人浮想联翩。

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秋意盎然。我们去西藏,去领略雪域高原的风采,领略边城圣地新貌。

出西宁,火车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间奔驰。这里是青藏铁路,它穿越960公里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跨越5072米的唐古拉山越岭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途穿越三江源、可可西里、羌塘草原自然保护区,穿越沙漠戈壁和常年冻土地带。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在穿越中得到破解,西藏雪域高原在穿越中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

青藏铁路的贯通,圆了中国人民世纪之梦。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丰硕果实。

出了格尔木,一派雪域风光映入眼帘,一望无际的高山雪峰,气势磅礴的草地。从车窗朝外望去,洁净的白云罩在六七千米雪山上,让人感到它近在咫尺。薄暮的旷野里,苍茫的气氛弥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一条又宽又直的黄土大路,一直延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

途经可可西里,不时望见,苍鹰展翅飞翔在低空,藏羚羊从荒滩匆匆跑过。

走向西藏,走向高原,也许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

从拉萨车站出来,那天空的白云透明、洁净,轻柔,高原上的风很干燥,它流过我的皮肤,让我顿时浑身打颤,呼吸也感到困难起来。头痛气短,胸中闷得难受,身体渐渐地减少了几分力气。我明白这是高原反应。

太阳金灿灿地照着,哦,这么大的太阳,这么强的紫外线,却是这么的寒冷。这就是雪域高原秋天的图案,让我神魂颠倒的西藏。

行走在青藏高原,这里群山耸立,山谷寂静无风。放眼望去,秋天已经来到这里了。路两旁白杨树泛出浅黄色,时而叶片从枝桠间飘然滑落。

行走在青藏高原,这里无处不是无边无垠的草原,夕阳照着低头吃草的羊群,一派安祥。

秋天的西藏是美丽的,不要说那高蓝的天宇,洁白如丝絮的流云,单是那石砌的溜光溜光的走道,就让人想起久远的历史,想起英帝国主义对中国西藏的侵略与掠夺。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们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紧对我国尤其是边疆地区的侵略与扩张。

1888年2月,对中国西藏窥视已久的英帝国主义,悍然派兵对设卡防守西藏隆吐山的藏军发动突然进攻。西藏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经过几天的鏖战,在英军大炮的猛烈轰炸下,藏军无法坚持,撤退到纳西一线,建石墙防守。同时调集藏民兵上万人增援前线。由于藏军武器装备落后,退到了则列拉山。隆吐山一战,由于清朝政府屈服于英方的无理要求,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使中国失去了从热纳宗到岗巴宗南部大片土地和牧场。

1903年11月,英帝国主义再次入侵西藏,英军调集步兵、炮兵、骑兵3000多人,由麦克唐纳少将指挥,翻越则列拉山,一举占领亚东。几个月后,英军发动新的军事进攻。英军进军维纳途中,遭到由莱丁色代本、郎色林代本率领的2000多藏军的顽强抵抗。对峙中,卑鄙无耻的英军以谈判为诱饵,使用诡计,围杀了莱丁色代本、郎色林代本率领的1400多名藏军。

1904年5月,不甘屈辱的西藏军民发起反攻,收复了江孜宗山城堡、白居寺、曲隆寺等重要据点,并夜以继日地抢修工事,决心与英国侵略军血战到底。

6月,英军重新集结大批兵力,向江孜藏军阵地发动疯狂进攻,英勇的西藏军民凭借寺庙的围墙和殿堂,用刀箭、长矛、盾牌和土枪顽强抵抗,和装备洋枪洋炮的英军展开肉搏战,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英军死伤惨重。由于藏军以简陋的武器,对付较为现代化装备的英军,江孜宗山城堡最终被英军占领。中国西藏守军弹尽粮绝,全部壮烈殉国。以后,英军一直打到拉萨城。

电影《红河谷》就是描述这段历史。江孜保卫战,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武器装备落后,以及火药库意外爆炸而失败了,但西藏军民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在战斗中的英勇无畏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西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藏之行,没有前往江孜抗英遗址凭吊,是件遗憾之事。但江孜这个历史上曾饱经忧患和沧桑的城市,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建于吐番王朝的宗山城堡的断壁残垣和藏族军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事迹,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早已刻进城市的名胜,融进了藏汉人民的血脉里。

岁月早已被风雨打散。漫步在八角街,那古老的石街怎么在战乱中保存下来,融入历史的记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白一个真谛:封闭就要误国,落后就要挨打。

在雪域高原的日子里,我不经意地看到,山巅上、藏江边,高原柳、胡杨树、骆驼刺等,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没有因穷困而败落消亡,证明它的每一生命都是顽强不屈的强者,进而演绎出某种寓意深刻的生命象征。这使我想起今日的西藏人,不禁涌起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他们不仅仅是美丽的高原红,黝黑和布满裂纹的脸庞,更多的是风霜雨雪凝炼成高原人坚贞不屈的性格。

拉萨的古典与时尚

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会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的确,西藏是一种诱惑,一种境界。

当列车在莽莽的昆仑山上穿行,越过皑皑白雪覆盖的玉珠峰、唐古拉山,缓缓地进入西藏境内,我隐隐嗅到了圣地的气息。于是那颗心,仿佛是一支萦绕的藏香,难以抵挡熏醉的诱惑。

那天,我们披戴洁白的哈达,来到拉萨,你会感到,拉萨是古典的,也是时尚的。现在的拉萨新貌,与当年才旦卓玛歌中唱道的“拉萨新面貌”不可同日而语。干净宽阔的马路,现代、丰田、奥迪、大众、别克等轿车穿梭而过。路旁一排排白杨树平添了些秋意。人们笑容可掬。青年人的服装现代时尚,已经很难找到内地和西藏的距离。高高耸立的铁塔,昭示着发达的通讯网已经覆盖西藏地区,用手机打电话和上“网吧”、“迪吧”已流行成新的时尚。显然,西藏人民的生活不断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去街头徜徉,感觉到藏族人民祥和恬静的生活。然而,十四世达赖集团策划煽动的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后,这一切都成了回忆,这座昔日恬静美丽,充满神奇色彩的城市变成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地带。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拉萨,怀旧、沉闷之中有着勃勃的生机,让人感觉到西域古城有着自己年轻的特性,生机是不可阻挡的。韩红唱的歌《回到拉萨》应该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过去,藏族人生活起居很简单。住的是毡房,他们只追求吃饱了,穿暖了就行,余下的时间就是念经。那一张小桌上摆放着一碗糌粑,一袋奶酪和热开水。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拨出款项,帮助散居在雪山草原帐篷里的藏民,迁徙到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城镇附近,盖起瓦房。现在,农民新房普遍扩大到两层楼,富裕人家更是富丽堂皇,传统的藏式建筑再加上现代的装饰,格外引人注目。

近年来,西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喜人的态势。2007年,西藏生产总值突破了300亿,人均GDP超过1.2万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

逗留拉萨的日子里,我看到湛蓝的天宇下,那一幢幢新盖的楼房,那一张张黝黑发亮的笑脸和那一串串色彩斑斓的佛珠。无疑,西藏正逐渐拉开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困走向富裕的序幕。

我注意到,西藏人不大声说话,就连商业闹市八角街里,也没有汉族人聚堆时的吆喝和嘈杂。这种无声的状态,更增加了他们的神秘色彩。

有人告诉我,到拉萨不得不去的是那条八角街。那可是海内外钟情西藏的人们向往的,一条充满怀旧情结、寻找旧梦的老街,也是汉藏相融的历史缩影。

走在八角街上,我立即被这里的宣嚣、繁华所吸引。徘徊在这条风情街上,这里既是传经之路,也是人们经商开店的地方。路的两旁店挨店,铺连铺,商品琳琅满目,从手工艺品、酥油茶,到西藏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应有尽有。录音机里流淌着《阿姐鼓》藏味十足的旋律。这里既有藏民,也有汉族人,而藏民则操着生硬的普通话,面带微笑地招揽顾客。

的确,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城拉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市场经济给拉萨带来的是魅力与繁荣。

布达拉宫的印迹

布达拉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曾无数次在电视、网络、书画上看见过它的雄姿,但当我真切地来到它的面前时,它的雄伟、它的神秘,还是给我巨大的震撼。仿佛被一种说不清的特殊情绪所笼罩,那有着特定意义象征的红、白二宫,有一种无法言传的遥远和飘渺。

在布达拉宫周边的道路上,许多藏民,身着藏袍,手执转经筒,亦步亦趋地行进着。有柱着棍的,背着兜的,有对着布达拉宫磕长头的……

迎着雪域的寒风,披着高原的晨曦,走过一道厚厚的宫墙,带着一种谟拜的心情,我踏进拉萨神秘的喇嘛庙——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海拔3770米的玛布山上,高115米,长360米,宽300米,面积有13万平方米,宫墙用方石垒砌而成,但所有细节都是粗线条的,简洁厚重。布达拉宫由红白两色两宫组成。白宫是历代达赖的寝宫和朝政的地方,红宫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佛塔。整座布达拉宫,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看惯了小桥流水,春花秋月,这种粗犷、厚实的美,对我们视觉造成很强的冲击力。

布达拉宫,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初年,唐蕃联姻,唐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缔结姻缘。641年,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建宫室,以居公主”,这就是最早的布达拉宫。松赞干布修建的布达拉宫并没有保存下来,先是遭到雷击,引起火灾,后由于吐蕃王朝分裂,布达拉宫在战乱中被毁。

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重建。重建时,康熙还特地派遣了100多名工匠进藏协助修建。建筑结构既保持了藏族传统形式的风格,同时也吸纳了汉族具有梁架、斗拱、金顶等建筑特色。无疑,这座神奇辉煌的宫殿,凝结着藏汉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段真实的风情。

走进西藏,是许多人的梦想。西藏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吸引着许多中外旅行者,不怕山高路远、高原反应,走向这片神秘的佛国圣土,走向布达拉宫。

从五世达赖到十四世达赖,都把布达拉宫作为行使统治权力的中心。七世达赖修建罗布林卡作为“夏宫”后,布达拉宫便成为历代达赖的“冬宫”。从七世纪起,先后共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在这里居住过。宫殿内一连串数不完的大厅,一个个都置放着历代达喇的造像,显眼的墙壁上挂着一张或数张“唐卡”,那里边的豪华与逼真正强烈地反映出历史的印痕。不时地,在长得看不到头的长廊里,有暗门开出来,无数的楼梯,无数的过道,交叉着真好象是迷宫。

走进西藏,走进布达拉宫,总想了解一些西藏的历史。的确,今天,当我们徜徉白宫、红宫,在一座座庄严恢弘、镌刻着历史印证的殿堂中流连忘返时,往往会追溯往昔岁月。

早在元代开始,西藏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据记载,十三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元朝版图,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派官员入藏,在西藏驻有军队。

1368年明朝接替元王朝,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明成祖给西藏宗教领袖封“王”,“王”者每年须派遣使者或亲自赴京参加朝贺典礼。

到了清朝,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五世班禅喇嘛,确定他们在西藏的宗教地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宪法》明确规定: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设立蒙藏事务局,主管西藏地方事务。期间,英帝国主义煽动西藏当局独立,图谋未能得呈,以后,又召开“西姆拉”会议,企图使西藏脱离中国政府管辖。中国政府拒绝在所谓“西姆拉条约”上签字,阴谋破产。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达赖、班禅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3月,西藏一些反动农奴主和国外势力勾结,撕毁《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公然策划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叛乱分子打死打伤藏族爱国人士,破坏公路交通,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发动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武装进攻。面对这种情况,中央人民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人民解放军迅速平息叛乱。十四世达赖喇嘛叛逃祖国后,始终没有放弃分裂祖国以图“西藏独立”的政治幻想,组建“流亡政府”,纠集反动武装,不断策划、煽动分裂活动,屡屡在国际上制造所谓“西藏问题”的事端,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最近在拉萨等地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震惊中外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破坏北京奥运会,破坏西藏安全和谐的大局面。

平叛胜利后,西藏的民主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民主改革是西藏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百万农奴的强烈愿望。这场运动摧毁了西藏千百年来形成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广大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是西藏历史上最感人的一幕。

……

在布达拉宫行走,人们不小心会漏出一个惊异的叫喊。在燎绕的藏香里,你会看到,这里壁画灵动如生,这里的造像金碧辉煌,这里的经卷数以万计。这里丰富的藏文化历史文物精品,造就了布达拉宫的博大、精深、伟岸。如果你没有亲临其中,你是无法想象它的神韵风采。然而,这充满神韵的宫殿背后却承载着一部厚重的历史。

沿着石块镶嵌的曲折迂回的石阶,从布达拉宫下来,回眸经受高原千年风雪洗礼的圣殿,依然绚丽多姿,魅力四射。

走过布达拉,走过神秘,也走过沧桑历史。

南迦巴瓦峰和

雅鲁藏布江的魅力

西藏是美丽的,雅鲁藏布江更美丽。

那天早晨,一层薄薄的雾霭还弥留在山谷间。我们从藏南的林芝八一镇出发,汽车沿着南迦巴瓦大峡谷的崎岖小道逶迤而上。山脚下,壮丽的雅鲁藏布江日夜奔流不息。宽阔的江水时而激荡咆哮,时而轻柔婉转,裹着情思、月光、旭日,见证着岁月的和谐与宁静,人民的欢乐与幸福,流过西藏这片美丽的苍茫大地。

雅鲁藏布江,西藏同胞的母亲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全长2787公里。从海拔5300米以上的冰川河源,雅鲁藏布江万涓成水,蓄势而下,它流经藏南河谷星罗棋布的村寨、寺庙和阡陌的田野,孕育了年代久远的西藏文明史。

9月,正是收获的时节,一切都显得率真、明朗、袒露、雅致和成熟。田园里,一伙伙的藏民们正在收割青稞。一路上,行人稀少,偶有村庄农舍,用泥垒成,成方块状,房子四周各伸出一小方块,上面插着五彩缤纷的经幡,在冰冷的旋风里,在灿烂的天空里摇曳着,昭示着这里是佛界净土。

车行三个小时,到了一个叫俄娘的地方,缓缓地停了下来,这里是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我们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一边是雅鲁藏布江,江水混浊,暗流涌动。一边是尼羊河,河水清澈,静静地流淌。

在俄娘,我们乘上快艇,驰骋在雅鲁藏布江上,只见雾中的雅江特别美,江水从层层云雾中流向远方,隐没在山崖间。这里的雅江又是如此的静寂,如此俏丽,如此纤柔。江面笼罩着层层白雾,江边的雾霭中,一幢幢藏民宅第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树丛中。两岸古树参天,植被丰富。树林中,灌木、藤蔓、草丛,围绕着高大的乔木,织成一幅幅绿色的帐幔,一直铺向山巅。

远方的南迦巴瓦峰,直指苍天,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极为耀眼,极为壮丽。

随着快艇朝雅江深处,大地触摸到雅江强烈而雄劲的脉跳时,我眼前的雅江分明呈现出一种单纯、质朴、天然的壮美,喷涌出震撼心脾的魅力。

漂过了雅江,我们乘车西行二十多里,来到色齐拉山的垭口,在这里眺望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有冰山之父的美誉。海拔7782米,世界高峰第15位。南迦巴瓦峰的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它把南迦巴瓦峰描绘成“长矛直指苍穹”。显然,在这充满阳刚的名字里,人们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刚烈与永不征服。

南迦巴瓦峰下,绕道而行的雅鲁藏布江水,形成巨大的马蹄形大拐弯。在崖口俯瞰雅江的马蹄形大拐弯,这里的雅江是一条凶险的江流,大落差、大流速使江水自身产生剧烈的冲刷撞击,看到水流弯曲的线条,呈现出喷溅的乳白状的急流。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江流图。

从雅江归来的途中,余兴未尽,不胜感慨:雅江归来不看江。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布达拉宫拉萨西藏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天上的西藏
布达拉宫
神奇瑰丽的西藏
拉萨土豪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