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成玉 孟爱中 于宝富 王晓琴 洪 芳 陈 慧
摘要:2007年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在江苏省海安县稻田突然明显发生,各主栽水稻品种均有查见,平均病田率和枯穗率分别达33.66%和0.65%。该病的发生表现以下特点:水稻品种差异大,以扬辐粳8号发病最重;区域分布明显,表现沿海稻区重于高沙土和里下河稻区;栽插方式病情不同,表现手栽稻田重于直播、抛栽和机插稻田。
关键词:水稻;基腐病;发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S 435.1
2007年9月上中旬,在水稻刚刚进入抽穗灌浆期时,海安县陆续有农户反映,水稻植株突发枯穗死苗现象。病株先表现整株(分蘖)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和枯穗;植株基部根茎处黑色、腐烂,易齐泥折断,并伴有恶臭味;基部以上2~3个茎节也同时变褐黑色,上生有少量倒生根。病株在田间无明显发病中心,在同一稻穴中常与健株混生。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对病株标本分离培养,鉴定为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近年来水稻上危害较重的细菌病害之一,不同年份仅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在江苏苏中地区,曾于1989年首次报道有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但其后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此病的发生一直不明显,在本县也未曾有该病发生的资料记载。为明确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海安县的发生情况,2007年9月下旬进行了部分田间调查,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调查方法
本县地处江淮之间,东临黄海,自然形成了东部沿海、西南部沿江高沙土、西北部里下河3个明显的农业区,中部为3个自然区域的过渡区,不同区域的土壤质地和种植方式各有特点。为获得不同区域稻田基腐病的发生情况,在每个行政区划镇按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品种和水浆条件等,分别取3~4个典型村组,每镇各主要类型稻田随机调查15~20块田,在全田目测的基础上,每田再随机取3点,每点50穴,观察记载点内病穴数、枯穗数以及总穗数。
2结果与分析
据51个村、62个组、410块稻田调查资料分析,全县各地稻田均查见有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查见田块占调查田块的33.66%;平均病穴率和枯穗率分别为2.58%和0.65%,发病最重田块的病穴率和枯穗率分别为86%和27.84%;枯穗率达1%以上的田块占12.93%,枯穗率达20%以上的田块占1.71%。
2.1不同水稻品种发病情况
各主栽水稻品种虽均查见发病,但不同品种之间的发病程度存在有明显差异。其中以扬辐粳8号发病最重,其次为武粳13,武育粳3号和盐稻9号发病相对较轻(表1)。在角斜镇一农户的同一块稻田中,发现同时种植有扬辐粳8号、武香粳14和糯9 925共3个水稻品种,其基腐病的枯穗率分别为14.62%、0.15%和1.23%。
2.2不同农业区域发病情况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病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以沿海稻区的发病相对最重,其次为高沙土稻区,里下河和中部稻区相对发病较轻(表1)。就同一水稻品种资料分析,扬辐粳8号在沿海、高沙土和里下河稻区的平均病田率分别为71.43%、64.44%和23.81%,病穴率分别为8.38%、1.31%和0.66%,枯穗率分别是2.46%、0.36%和0.10%。
2.3不同栽插方式发病情况
不同栽插方式中,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以手栽稻田发病相对最重,其次为直播稻田,抛栽和机插稻田相对稍轻(表1、2)。
3小结与讨论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本县稻田已普遍发生,2007年的各主栽水稻品种均有查见,平均病田率和枯穗率分别达33.66%和0.65%,并在局部田块造成了严重损失。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在不同稻田中的发病具有不同的表现:水稻品种差异大,以扬辐粳8号发病最重;区域分布明显,表现沿海稻区重于高沙土和里下河稻区;栽插方式病情不同,表现手栽稻田重于直播、抛栽和机插稻田。
较长时期以来,本地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持续未曾有明显发生。在2007年的水稻生长中前期,该病也一直未有显症表现,水稻进入穗期之后突然出现发病植株,局部田块发病急促、病情严重、损失较大。这种病害的突发性,国内也曾有类似报道,但对于其发病机理尚不够明晰。因此,对于该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