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韦材
从6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限塑令”。购物场所一律不准提供免费塑料袋,免费或变相无偿提供的商家最高罚款可达一万元人民币。限塑令除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有偿制,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虽然区区一个塑料购物袋只是民生环保内容中一处细小环节,但以中国每日购物人口来看,这限塑令若能认真执行,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仍起着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
环境与资源,早就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严重课题。近年来,一些因人类环保失策而引发的各类警示,也促使国际间达致若干朝向全球环保合作的项目。话虽如此,在人类生活已迈入高度物化时代,一些国家对全球环保虽表附议,但在各自经济功利前提下,不少工业大国与国际级商业大户,却仍在利用人们当下的消费价值取向,继续伤害这个小小星球的资源与环境。
尤有甚者,更有些经济霸权,利用环保之名,剥削一些生产形式较为原始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堂而皇之地只准自己放火而不让他人点灯,这更使得全球环保课题蒙上种种复杂背景。
环保推动超过半世纪,其实也有不少人在理性的认知上能明白其普世意义及迫切性。但人的理性归理性。很多人继续每日的惯性,在消费误区里继续麻痹地参与环境污化与资源剥削,制造他明知道是白色垃圾的白色垃圾。
可这么说:我们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一些白色垃圾,如一次性容器、繁文缛节式的包装、各种以更方便为借口的附属消耗品,细数起来还真叫人汗颜,甚至有些人,是在一种明知故犯状况下选择这种“与垃圾为伍的舒适生活”。
然而只把环保当作是项“义务”、“责任”来进行宣教,在整个已成主流的后现代物化模式生活下,成效不大。用“观念”教育,更显得缓慢且疲软无力。中国现在违反限塑令罚款最高一万元人民币,如真能严厉执行,那么无论商家或消费者都能在法治之下有望逐渐养成一些新的环保秩序。这或许也是最直接方法。
新习惯可在法治之下逐渐养成。先有“习惯”再理解义务、责任、观念,即使是这样,也比一直不成气候的空谈来得强。
不只个人及群体社区可考虑法治下培养新的环保秩序而减少生活中的白色垃圾,如今各处各地的跨国污染、源头污染、大气及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国际社会也可考虑采取订立国际环保新秩序的方向来改善现状。
目前国际虽有一些联手环保抗逆项目,但在跨国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酸雨破坏、资源耗损、生态失衡、病毒传播等等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上,其实并没认真通过有效的国际环保秩序或公正的国际仲裁来制衡标准及追究责任。
同一个地球,环保观念却如此不一致,不能不说是21世纪现实里的遗憾。须知,我们只有这么一个依赖它生活的地球,又哪能不对这个小小行星给予关怀和维护?
(摘自《联合早报》)(责任编辑侄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