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民
巴塞尔钟表展这个极度热闹而杂乱的会场,其实有着非常稳定的势力划分。尤其最精华的“一号馆”一楼,劳力士、百达翡丽、SWATCH集团与其它大品牌,每个摊位位置一占下来就是十几年,地位很难动摇。而波尔表(BALL)于2003年,突然问从“五号馆”非常边缘的角落,抢到“一号馆”一楼的现址。到底是怎样的过程,让波尔表能在表坛中抢到了目前的位置?
铁路标准一手订
波尔表的故事,起源于美国。19世纪,美国是比瑞士更大更厉害的钟表制造大国。当时的美国已逐渐富强,进入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而瑞士则还是又穷又苦。IWC创办人琼斯,于140年前从波士顿越洋去瑞士创业,当初他相中的就是瑞士“便宜的人丁”。
在当年的美国钟表品牌中,汉米尔顿、宝路华都是赫赫有名的超级名牌。不过,波尔表在当年并不能算是顶尖,却因波尔表创办人,与美国铁路局的计时标准习相关,而有着精准计时的特色。
波尔表创办人Webb C.Ball曾学习过几年的制表技艺,后来开设专卖店。不过他特别着迷于“对时”。19世纪通讯还不发达,“标准时间”很难普及。1883年美国海军天文台正式启用后,波尔即投资在店里装设一台报时信号机。当时,每个经过波尔钟表店前的路人,都会稍停下来,为自己的怀表校正时间。
1891年,一场因为铁路列车长没有准确校时,而让二辆邮政列车正面对撞的意外,促使铁路当局决定聘请波尔担任监查人,为该地区的铁路校时系统进行一番大检验,并制定出一套铁路专用表的标准。这也让铁路标准时计成为当时波尔表最重要的品牌特色。
但美国大部分钟表品牌,并未能在20世纪继续存活下来。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品牌并未抓住从“怀表”变“腕表”的潮流。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搞垮不少品牌,紧接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让美国钟表业专心制造军用品,却忘了继续研发新技术,终于把钟表大国的地位拱手让给瑞士,波尔表也在此时同时沉寂了数十年。
品牌复活看时机
进入21世纪,机械表浪潮中兴成功,消费者们在冷冰冰的科技年代,开始崇尚温暖而充满古典美感的机械构造,这股潮流让许多充满历史故事的品牌,得以重生。这些品牌复活后,早已不复当年血统。全球各大财团的资金,看好这个市场而进入钟表界,原本是瑞士、美国或德国的品牌,日前在背后支撑的,却可能是来自瑞士、法国、日本的资金。而波尔表的重生,正是美国商人FranciscoHerrera引进新资金,与瑞士制表技术合作的成果。
波尔表于2002年,首度在美国、香港与日本,发表全新建立品牌形象后的波尔表产品。他们取用美国军表规格中的“氚气灯管”作为品牌特色,诉求于其夜光效果可长达25年。这并非独家,军表品牌雷明时(Luminox)也有采用。不过,波尔表把这个功能运用得更时尚、更灵活,而非只是制式的军表外貌。例如他们曾经把灯管铺满一整个月相盘,让月相盈亏功能整个会发亮。之后他们也研发出让机芯可以在摄氏零下40度都不结冻的润滑油,以及以机械结构测量温度的温度计表。
他们相当能抓住表坛的主流技术,例如2004年的“水平移动动力储存显示”结构,而去年发表的“DLC(Diamond Like Carbon)类钻石碳薄膜层”表壳技术,今年其它品牌才纷纷跟进。
完全自制新机芯
根据波尔表公关营销总监Sean Eav表示,在波尔表正式复活前,他们足足花了8年时间,才建立起整个品牌的主轴架构与DNA,规划出每年的发展计划。如今波尔表已准备迈进另一个阶段,即将于今年底发表品牌第一款“完全自制”的机芯。
海外星云 2008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