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勤
开学不久,某天女儿放学后,一进家门就说:“妈妈,明天开始,我每天都要带一块钱去学校。”
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女儿说:“我们老师以前教的班级,认养了一位斯里兰卡的小孩。那个班级升上三年级了,现在换我们开始存钱,等到学期末再捐出去,若没有满700元,老师会补足差额,这700元可以让他用很久了。”
我问女儿:“为什么联络簿上没写?”女儿回答:“老师说:‘这是自由捐款,可以的人,每天带一块钱来投入存钱筒。所以我想要帮他。”
我回想之前的家长日,班级后面的布告栏上,贴有一张醒目的外国人照片、一张英文亲笔的感谢信及中文的翻译。当我仔细观看时,老师走到身边解释:“我每教新的班级,都会发起学生捐款,希望学生能帮助跟他们年龄相仿,但有生活困难的小朋友,不过没有强制性。”
每天捐一块钱是我们能力所及的,但恐怕有时会忘了让女儿带去学校,所以我说:“不如一次捐5元,然后一星期都不用捐了。”女儿回答:“不行,老师说:‘只能一天一元,不能5元或10元。”所以我就在联络簿外面加钉一个小封口袋,每天签联络簿时顺手放人一元。
我高兴地发现,女儿对买东西找回的一元,态度产生了转变。她不再认为是小钱,而是满心欢喜地说:“一块钱也能帮助人。”通过长期小额捐助,小小年纪的她,也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了。
(责任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