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郡
毫无疑问,此次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一届极为出色的奥运会。可是在为期17天的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又将得到怎样的遗产呢?应该怎样合理利用并升值奥运遗产呢?这将成为“后奥运”时期的重要话题,考问着中国政府和每一个中国人。
首先是奥运场馆。北京奥运会共有37个比赛场馆,虽然自2001年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就有诸多关于赛前、赛后奥运场馆使用的建议和方案,但如何有效利用场馆,依旧是人们关心的热点。
回顾近几届奥运会不难发现,避免场馆在赛后闲置和浪费几乎为不可能,各国政府似乎都无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还是被视为举办很成功的悉尼奥运会,以及蒙特利尔奥运会、莫斯科奥运会,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都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
中国应从往届奥运会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方案,避免走入老路。可喜的是,此次奥运会的部分场馆建于北京的一些高校之中,这些场馆既可供奥运等一些赛事的使用,又可供在校师生享用。既解决了赛后场馆的闲置问题,又节省了一大笔拆迁费用,缩小了奥运会的举办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实施了358个“绿色奥运”项目,投入了约120亿美元用于北京环境治理。而今,北京的环境的确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也应该看到,有些措施只能作为短期手段,如果仅限于奥运赛事期间,那么这些举措并无多大意义。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长期的环保和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奥运的广泛影响,开展环保和节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奥运会不单单是奖牌数量的比拼,它的真正意义是要形成一种全民运动的文化和精神,全民的参与比竞技更重要。应该借助举办奥运会这样的有力契机向大众普及推广体育理念,让更多的老百姓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无论怎样,奥运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来说都远非只是体育比赛那么简单。举办奥运会是一次良机。不管是高水准的体育场馆、城市生态环境,还是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无形遗产,都将是中国的宝贵财富。若能充分使用,规避奥运之后的“低谷效应”,那么中国就真的完成一次全新的“蜕变”。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