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玲 滕俊德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最常见的重要病害,在徐州地区,主要危害冬春季大棚黄瓜和夏秋季露地黄瓜。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夏秋季雨水较多,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叶片大量干枯死亡,从发病到流行最快时只需5~7天。病害年度间发生差异较大,一般年份减产10%~20%,流行年份减产可达50%~80%,重发生田块只能采收1~2次即因病而全部枯死。
1症状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染病初产生不规则褪绿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病情逐步发展时,子叶很快变黄干枯。真叶染病,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发病初始时仅在叶背产生水浸状病斑,早晨和阴雨天尤为明显,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叶面病斑褪绿成淡黄色,叶背呈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斑部生成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该病症状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后迅速干枯;抗病品种如津春、津研等系列。一般病斑小,褪绿斑持续时间长,在叶面形成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扩展速度慢,叶背病斑上霉层稀疏,或不长霉层,但病情严重时,病斑也连结成片,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卷缩,除顶端保存少量新叶外,全株叶片均发病,田间一片枯黄,但病部不易穿孔。
2发生特点
霜霉病由鞭毛菌古巴假霜霉真菌侵染所致。本地区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以后通过气流和雨水反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5~30℃,流行气温20~24℃,相对湿度90%~100%。夏秋黄瓜则在7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为发病盛期。通常在夏秋黄瓜的生长期间,温度条件年度间变化较小。而湿度条件年度间变化较大,由于病菌游动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均需有雨水和雾露存在,所以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首要条件,一般在昼夜温差大,多雨、雾日多、结露多的年份病害易发生流行,田块间发病一般从低洼潮湿处开始,先形成中心病株后再扩展蔓延,环境条件适宜时,仅需5~10天即可蔓延全田,病叶自下向上蔓延,严重时仅留顶端少数嫩叶,其余均枯死,使黄瓜采收期明显缩短,减产严重。栽培上定植密度过高、大水大肥、生长势弱的田块病害发生较重。
3流行原因
气候条件适宜是造成近年本地夏秋黄瓜霜霉病流行的主要原因。2006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黄瓜霜霉病大流行,笔者9月上旬大田调查20块田,平均病叶率100%,病情指数66.43。其间日均温23.4℃(黄瓜霜霉病流行气温20~24℃),降雨量212.8毫米,雨日10天,连阴天较多。温湿度十分有利霜霉病的流行。2007年8月至9月上旬,黄瓜霜霉病偏重发生。8月下旬大田调查24块田,平均病叶率87.6%。病情指数44.50。其间日均温26.2℃(黄瓜霜霉病适宜气温15~30℃),降雨量284.3毫米,雨日17天。其次,品种抗性、栽培管理水平、用药技术等对黄瓜霜霉病的流行轻重也起到重要作用。
4防治对策
4.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本地种植对黄瓜霜霉病较为抗病的津春、津研等系列品种。
4.2选田与精细整地。要选地势较高,通风透光,排水性能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深翻细作,进行深沟高畦栽培。
4.3加强田间管理。种植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严禁雨前浇水,雨前清理沟系,防止雨后积水,雨后修补沟系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发病环境。在病害盛发期,掌握5~10天一次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清洁田园,减少再侵染菌源。
4.4喷施叶面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可在叶面喷施0.1%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并加上等量的白糖。在生长盛期每隔5天喷1次,喷于叶背,连喷3~4次,防病效果明显。
4.5化学防治:在测报基础上,病害有流行趋势时,于发病前开始喷药保护,尤其雨季到来之前先喷1次预防,雨后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用药,阴雨季节,重病田视病情发展,4~5天防治一次,连续3~5次,必要时还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一般发生年份,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用药,用药间隔期7~10天,后视病情发展,再确定是否用药。发病前预防性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在发病初期治疗性防治药剂可选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雷多米尔一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等喷雾。注意轮换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