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对法国说“不”

2008-04-29 00:44
海外星云 2008年24期
关键词:外部环境决策者外交

杜 平

不久前,中国单方面取消中国一欧盟年度峰会,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外交行动。此举虽然是针对法国总统萨科齐而来,旨在对其坚持会见达赖喇嘛表达强烈不满,但其力度之大,态度之果决,连欧盟其他26国都感到惊讶。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把自己与欧盟的关系视为外交战略的支撑点之一。欧盟不仅是中国经济、贸易和投资的重要伙伴,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借鉴对象,而且更是世界格局中的一极,是制衡美国的战略伙伴。简言之,中国对欧盟的身份定性,更多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既然如此,中国为何一反常态,不留余地、不作妥协地向法国说“不”?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盛怒之下”的举动,但这一行动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考虑?

过去30年,中国的主要发展目标一直是与国际接轨或者“融入国际社会”,而其外交任务就是为此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本着这一目的,中国在外交上始终强调“维护大局”,主张合作,避免对抗,这也是特定发展阶段所难以避免的处境。

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一切似乎都在悄悄地改变,中国将会从新的角度、以不同的心境,重新思考“融入国际社会”的方式和进程。具体地说,此次金融危机虽然使中国经济遭遇冲击,但同时也使中国决策者更清楚地认识了“国际社会”和中国自身的处境与利益需求,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从过去有求于人,并且急于得到西方人的认可,到现在不惧西方的施压和孤立,自信和自主地自救、自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固然,中国离不开外部市场与外部合作,但在外部市场利益减少、外部环境不够友善、外部局势不够稳定的形势下,其发展战略的重心正从“外向”转为“内需”。这个转变的过程,将必然导致外交决策者的思考角度和反应模式跟着转变。换言之,在国际事务中,其实也是“无欲则刚”。对外部市场依赖程度的减轻,加上已经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实力,有助于中国外交决策者放下很多包袱,其战略视野的焦点很有可能由远而近地收缩,而自力更生、自主图强的信念,将重新回到战略决策过程的显著位置。

最近,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在世界经济动荡混乱的形势下,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既意味着中国将专注于内部发展,也意味着中国在外交上将更加突出“以我为主”的自我意识,其抗拒外部干扰的力度也会更加强烈。中国绝不可能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但其开放的步伐也许会变得更加沉稳和从容。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胡文婕

猜你喜欢
外部环境决策者外交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