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书理
摔跤柔韧素质训练主要是指根据专项技术动作的要求,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关节活动幅度与协调能力。通过训练增强关节韧带的灵活性,提高其功能和对抗肌之间转换的内协调性。柔韧性愈好动作就愈协调、优美、舒展。目前在教学训练中特别重视在准备活动中增加柔韧性的练习,这对于预防损伤有重要作用。还有把伸展练习列为整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减少肌肉酸疼,促进疲劳的消除。因此,正确地进行柔韧素质练习,对于提高摔跤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摔跤运动员柔韧性素质的分类与训练
1、摔跤运动员柔韧素质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的能力。由于分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一般柔韧性和专项柔韧性。
1.1 一般柔韧性是指为适应一般技能发展所需要的柔韧素质,是以全面发展与改进人体肩、胸、腰、髋、踝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整体提高人体各关节韧带,增大身体的活动弧度。
1.2 专项柔韧性是指专项运动员特殊需要的柔韧性。由于专项柔韧性是具有较强选择性的,因此同一身体部位具有的柔韧性由于项目的需求不同,在幅度、方向等表现上也有所差异。专项柔韧性是在一般柔韧性的基础上,发展摔跤项目专业技术所需要的特殊关节部位的柔韧性。
2、摔跤柔韧性可分为动力性柔韧性和静力性柔韧性两类。
2.1 动力性摔跤柔韧性是指运动员肌肉、肌腱、韧带根据动力性技术动作需要,利用强有力的弹性回缩力,来完成所要完成的动作。所有爆发力前的拉伸均属于动力性柔韧性。如摔跤运动员的“摆腿”和“踢腿”、仆步交替、弓步压腿、桥翻转体、过头翻、绕头跑及专项的跑跳专项柔韧练习等等。动力性柔韧性表现在机体比较大的动作中,需要快速移动和移动范围大的能力中,来增大软组织起点与止点之间的距离发展柔韧性。做为专业的摔跤运动员体会到对于自己适应了的训练刺激,若不再增加更强的刺激,那么人体对于已经适应了的低水平的作用力拉伸,是不可能获得进一步提高柔韧素质的效果。换句话说,只有增加刺激强度和负荷,超出原有的阈值,这样才能导致体内关节软组织或生物化学平衡破坏,从而使抗体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行这种练习虽然有疼痛感,但它不仅可以发展柔韧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肌肉张力。
2.2 静力性摔跤柔韧性是指肌肉、肌腱、韧带根据静力性技术动作的需要,拉伸到动作所需要的位置角度,控制其停留一定时间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摔跤运动员在以静力方法进行拉伸时,必须通过一种有节奏有一定速度来多次重复同一个动作的拉伸法,迫使被拉伸的软组织达到酸、涨、痛的位置,并略微超过原有极限一点,在感觉到疼痛的位置停留8-10秒左右,使软组织逐渐地或持续地收到被拉长的刺激。这种练习方法一般不会超越组织的伸展限度,可以有效地避免损伤,同时通过反牵张反射使被拉长肌肉放松,从而收到更大的锻炼效果。如摔跤训练中基本的静力柔韧训练:左右横叉、前后竖叉、前后压腿、坐式搬腿、趴式展腰等等这种拉伸方法优点在于拉伸的效果比较好,同时不容易使肌肉拉伤;缺点是被拉长的肌肉韧带容易软而无力。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拉伸后,运动员应该进行快速运动或与动力法结合训练。
2.3 动力性柔韧性建立在静力性柔韧性的基础上,但必须要有力量素质的表现。静力性柔韧性好,动力性柔韧性不一定好。运动员在训练时应循序渐进,稳步进行,切忌急于求成。教练员要按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机能、专项技能等全面衡量并选择性安排练习,来提高肌体柔韧性,不然很容易拉伤肌肉软组织。练习的速度应由慢到快,用力时应由轻到重,拉伸的肢体幅度应由小到大,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摔跤运动员而言,更应天天练习,持之以恒,因为肌肉的韧带,肌腱可塑性强,但消退也快。柔韧训练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训练,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在柔韧性练习时应该注意要与其他素质训练结合进行。
3、主动柔韧性和被动柔韧性。主动柔韧性是运动员主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柔韧素质水平;被动柔韧性是在一定外力协助下完成或在外力作用下(如教练员协助运动员做压腿练习)表现出来的柔韧水平。主动柔韧性不仅反映对抗肌的可伸展程度,而且也可反映主动肌的收缩能力。一般说主动柔韧性比被动柔韧性要差,这种差距越小,说明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越均衡。
二、建议
摔跤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主要安排在准备活动后进行,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因准备活动暖身后,当体内肌肉内部温度提高,每提高一度,肌肉的工作效率就会增加13%,所以准备活动对下一步有效柔韧训练起着关键的作用。课后也应该做为肌肉的放松与恢复疲劳的练习进行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