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尊重的区别等

2008-04-29 11:51
农家参谋 2008年6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女儿

编辑同志:

女儿上初中后,学业紧张,每天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我很心疼,竭尽所能地在生活上照顾她。可孩子的脾气却越来越大。一次她不让我收拾她的房间,可我看她每天挺辛苦,还是忍不住在她上学后帮她收拾了。结果,她回家后大发脾气,说一本书上有道很重要的题,当时她来不及看。就将书倒扣在桌面上了。现在可好。找不到了。我忙帮孩子找,可还是没能找到。女儿就歇斯底里起来,把桌子上的书统统扔到地上。边踩边哭,还冲我大喊:“你怎么不去死?”听到这话。我气极了,上去就给了她一巴掌。虽然,后来女儿在她爸爸的要求下,给我赔了礼、道了歉。但我心中的怒气依然不能消除。丈夫私下里说我也有错,不够尊重女儿。请问:对孩子来说,我给她的爱还不够吗?还要怎么尊重她呢?

岳女士:

我们常说“爱呼唤爱”。意思是爱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爱的回应。您很爱女儿,可为什么您的爱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应呢?因为您没有弄清楚,什么样的爱是孩子需要的。说白了:您“不够尊重孩子”。

要做到这一点,您要先明白爱和尊重的区别。举一个小例子:成年女儿平时工作繁忙。很少能有时间去看望母亲。这天抽空去看望母亲,母亲自然非常高兴,于是做了女儿爱吃的煎饼。第一个,女儿很快吃完了;母亲又做了一个,女儿又吃完了;母亲马上又做了第三个,女儿说吃饱了,不吃了。母亲忐忑地问,是自己做得不合口味吗?女儿不愿意让母亲失望,只能勉强吃下第三个,结果胃里很不舒服。在这件事上,这位母亲很爱女儿。但没有尊重女儿。

爱是家庭关系最基本的情感。爱意味着主动给予对方物质、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因此,爱首先要考虑对方是否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否则,你的所作所为就有可能让对方觉得不被尊重。孩子在幼年时,客观上需要家长给予多方面的帮助,渐渐地家长习惯于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当而周全,却忽略了孩子长大以后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家长一如既往地奉献,而孩子已经不愿意接受了。女儿一天天长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既然她已经不能够对您的爱“照单全收”,那么就需要您及时调整心态,给她一定的空间和自由,放手让她学着管理自己的事情,尊重她,以她能接受的方式爱她。

被扭曲的劳动教育

一些小学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在课间常常安排孩子拿起拖把、抹布清洁楼道和走廊扶手。但孩子们对此似乎并不领情。甚至有学生直接表示“我讨厌劳动”。一位教育专家说:“这主要是由家庭劳动意识教育缺失造成的。”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家长劳动意识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专家分析。常见的误区有:

孩子越帮越忙一名家长说,他的女儿要求自己洗手帕,结果弄得满地都是水,此后他再也不让孩子干家务了,认为自己干更省心些。家长的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孩子对劳动的兴趣。

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总是这样教导:“你只要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一名学生家长说:“学习落下了就很难赶上,是大事,会不会做家务倒是其次了。”另一名学生家长说,现在孩子们的压力都很大。她的孙女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开始写作业,写完家长还要评改,周末要参加英语、数学班,寒暑假背古诗、古文,玩的时间少之又少,怎么忍心让她做家务呢?

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得去扫马路、当工人!”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成了下等的事情,结果,孩子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

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不少条件好的家庭对劳动意识的培养很欠缺,一些家长认为,过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今家里生活好了,当然得让孩子多享几天福。

用劳动惩罚孩子有些家长把干家务活当成惩罚手段,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也很难调动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女儿
小家务,大成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大三的女儿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海的女儿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