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双龙
就自由泳短、长距离的发展提高过程中有何规律、特点?本文通过对历届奥运会游泳前三名运动员兼项取胜的现象统计,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根据人体运动时供能系统的特点,无论在理论上或是比赛实践中,通常将不同的比赛距离划分为短、中、长项目。短距离指50、100米;200、400为中距离;800、1500米为长距离。经对近百年奥运会游泳比赛自由泳不同距离项目前三名的统计,见附表。
从附表中可以看到,从第4届奥运会至今男、女自由泳短、长距离兼项取胜人次很低,女运动员仅3%,男运动员则为O%。
结果表明,除第20届奥运会上澳大利亚女运动员沙·古尔德和第22届伊,迪斯外,几乎没有一个运动员在自由泳短、长距离项目比赛中同时获得前三名。这是奥运会游泳竞赛史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从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来分析。人体在运动时是靠三大系统供能:ATP--CP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代谢系统。机体在运动时三个供能系统都参与供能,只是比例不同。按能量供应特点分析,10秒以内属于ATP--CP磷酸原系统供能,30秒至90秒左右是糖的无氧代谢(糖酵解系统)供能,2分至3分是以糖的有氧供能占相当大的部分,超过3分钟以上基本是有氧代谢供能。由此可知短距离项目主要依靠无氧代谢(糖酵解)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长距离项目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无氧糖酵解供能为辅。
每个人供能系统的能力既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制约,表现出先天性个体差异。同时通过后天实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改变或提高程度有限。近百年奥运会男女自由泳短、长距离兼项不能同时取胜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运动员同时在各个供能系统中都具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奥运级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运动员通过训练提高供能系统的能力、提高运动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基本原理。就训练实践而言,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一次训练中或一个阶段的训练中,为提高运动员的短距离运动成绩,一般加强较短距离、较大强度的训练。而为提高运动员的长距离运动成绩,一般是在一定强度基础上突出量的训练。但是两者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因为在实际训练中运动员身体是承受不了的。从而决定了一个运动员基本上不可能在短、长距离上同时都具有很高的竞技水平。这也就是百余年奥运会游泳竞赛史上会出现上述规律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人体的肌纤维学说上来分析。在人体中,每块肌肉里都掺杂着三种不同的肌纤维,粗略地划分就是通常所说的白肌纤维(快肌)和红肌纤维(慢肌,其中包括I和IIa、两种类型)。不同的肌纤维类型其特点不同,白肌纤维表现为力量大,收缩快,但容易疲劳;红肌纤维表现为力量小,收缩慢,不容易疲劳。一个人肌肉类型一方面受到遗传的制约,表现出先天性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研究表明,通过后天的训练使肌纤维的组成可以发生一定改变(根据俄罗斯专家学者研究的结果认为一般需要3~5周时间)。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每个运动员适合的运动项目是不同的。例如红肌约占80%的人选择长跑或马拉松项目,白肌约占80%的人选择跳跃、投掷或短跑项目。游泳运动也是如此,白肌为主的通常称为速度型运动员,应选择短距离项目,红肌比例高的通常称为耐力型运动员,应选择长距离项目。从游泳训练方面来说,当进行耐力性训练时,就会削弱与短距离运动相关肌纤维氧的活性,速度能力的训练效果受限;反之进行速度性训练时,与耐力性运动相关肌纤维氧的活性降低,耐力能力的训练效果受限,可见两者难以兼得。这就决定了速度型的运动员在短距离项目上能有上佳表现;耐力型的运动员在长距离项目上会有突出的表现。这也是出现上述规律的原因之一。
对上述的问题,澳大利亚著名女运动员古尔德的奥运会参赛实践是一个特例。她在第20届奥运游泳比赛中,100米至800自由泳项目都进入前3名。但仔细分析,该运动员在200米和400米项目表现突出,获得金牌,说明了具有高水平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综合能力。但她在短、长距离中虽有较好的表现,却不能获得冠军。表明她不能同时又在短、长距离的能力上达到拔尖的水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规律的存在。
奥运会游泳比赛中自由泳短、长距离表现出的这一一般规律,对我们在竞赛、训练、选才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