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盖销”的邮票

2008-04-23 07:37
文史月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邮资安源邮票

楚 楚

我国“文革”期间发行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曾是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贴用时不予盖销”的邮票,堪称邮政奇闻。

这套邮票发行于1968年8月1日,全套一枚,面值8分,邮票主图是根据《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设计的。毛主席身穿蓝布长衫,手拿雨伞,在乌云翻滚的天空下凝神走来。原画作者是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璜系学生刘春华,署名为“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邮票设计者是孙传哲、万维生和李大玮3人。

1967年7月,北京、江西的红卫兵组织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会上,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肯定。1968年7月1日《毛主席去安源》宣传画大量印刷出版,家家户户张贴悬挂。为了扩大宣传,邮电部将这幅油画搬上了邮票。据说当时邮票发行部门“左”得可爱,竟然提出“全国人民每人一枚,印九亿枚”。根据当时印刷厂的生产能力,短期内根本达不到,结果只印了5000万枚。

邮票在1968年8月1日建军节隆重发行,发行时热闹非凡,邮局门口张贴大红喜报并为此设了专用窗口。

邮票作为邮资凭证,使用就得盖戳,盖戳就难免污损画面,而印有伟人画像和语录的邮票是不能污损的。在那特殊年代,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问题”。为此,当时的邮电部军管会于1968年7月底发出紧急通知,硬性规定此枚邮票“不能盖销”。交寄时,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戳。如有误盖,立即换贴,“严格执行”。这样《毛主席去安源》就成了一枚盖而不销的特殊邮票,好多当时的实寄封就记载着这种“特殊”,其信销票上也大多没有邮戳痕迹。

这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合情合理。不过,这种外行做法显然忽视了一个常识,就是邮票不盖戳,会被一些“聪明人”所利用,导致邮资流失。

这种现象持续了3、4个月,邮电部军管会听到了大量反映。其中,1968年10月12日北京市邮电革命委员会发出了编号为(68)革生字第13号的《关于“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盖销问题的请示》:“邮电部军管会:‘毛主席去安源这枚邮票自发行以来,由于不盖销,给一些意识不健康的人钻了空子,我们已发现多起把用过的邮票揭下来再用。也有一些同志不明白为什么不盖销,错误地认为邮票不盖销是为了节约纸张,是为了再用。以上情况说明邮票不盖销存在着漏洞,很容易使意识不健康的人从中贪污和舞弊。这一规定疏忽了阶级斗争。据悉,‘毛主席去安源这枚邮票,现存量还很大。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规定邮票必须盖销”。

对此,邮电部军管会进行了两次研究,认为邮票仍要盖销,但不要盖在毛主席的脸面上,而盖到邮票的左右下角。也有传说,是周恩来总理知道后严肃批评了这种做法,并作出指示,才予以纠正的。

(责编 李茹)

猜你喜欢
邮资安源邮票
中共安源支部的创建和发展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邮票被谁拿走了
拼拼看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
安源党校
超重
世界邮票之最
精华公司邮售书目(均免收挂号邮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