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得“爆发”一回

2008-04-23 09:57陈鲁民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函谷关冼星海音乐史

陈鲁民

[题目]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便不至灭亡,但从没有过“爆发”的人,难免终生平庸。请以“爆发”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也很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回两回,即所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

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50岁那一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就骑着青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被关令伊喜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的是伟大著作《道德经》。

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21岁就死于非命,但就在临死的前一夜,有了一次总“爆发”。他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面貌。

《黄河大合唱》,则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9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5天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6天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顶峰。

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到他最喜欢的侄子牺牲的消息后,五内俱焚,痛不欲生,愤怒情绪无以排遣,抓起狼毫,便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著名的《祭侄帖》。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抒发得淋漓尽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

陆放翁一生写诗9000多首,佳作颇多,各有千秋,但大伙公认,尤以他临死前写的《示儿》为最佳,凝聚了他一生的报国之情,是千古不朽的传世之作。

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关键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当然,“爆发”看似突然,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时,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因为成功的“爆发”,而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拿出自己最辉煌的作品,于是你便昂然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提点:这篇文章其实不能算上佳之作,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一是文笔的圆熟流畅,二是素材运用的自然得当。但是最后一则素材除外——把陆游的《示儿》说成最佳,牵强;把这样牵强的例证放在最后,不仅画蛇添足,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而且行文上有一点毛病应该看到,就是素材之间是一一罗列,没有夹叙夹议,也缺乏起承转合,但文章开门见山,结尾深入论述、收束干脆,所以中间的毛病,在考场上一般不会吃大亏。

猜你喜欢
函谷关冼星海音乐史
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研究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睢宁九女墩汉墓“老子西出函谷关图”考
汉函谷关遗址考古 千年古关露真容
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