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贵
1998年,一位60岁的老人在浙江金华的大街上,站在一个水果摊前,拿着一个个硕大紫红的布郎李爱不释手。三年后,由他推广種植的布郎李系列水果开始在万安县上市。这个老人就是万安县农业局原副局长邹福生,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果痴”。
一个“闲不住”的老干部
邹福生1998年从万安县农业局退休后回到楼下村,发现当地农民思想保守,生产方式单一,是潞田镇出了名的“贫困村”。他开始苦口婆心游说村民,种田之余种上一些果树。可当地农民世代种植水稻,对于种植果树有些畏首畏尾。这时他才明白:要带领群众跣足过河,必须自己先脱鞋。说干就干,当年他就租下村里的2亩地,办起了果树栽培试验园。从此,人们便看到这个“奇怪”的老人,每天背着一把锄头,在这块园地里翻翻弄弄,风里来,雨里去,从未间断。
看着老人不辞辛苦地栉风沐雨,有人说他傻。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小日子都不错,自己又有退休工资,已经够吃够用了,何苦操那份苦心呢?真是有福不会享!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邹福生没有退却。2000年,试验园初显效益,收入达5000多元。试验园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坚定了他扩大种植规模的决心。同年,他在楼下村牛栏坑口承包了20多亩荒山,开发兴办果园,并从外地引进安农水蜜桃、甜油桃、布郎李等10多个优良品种。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管理,果园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当年产桃达3万多斤、布郎李1万多斤,纯收入达4万多元。短短几年,邹福生一家便发起来了,俨然一个小康之家。
一个致富的带路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看到自己的果园一天天发展起来,邹福生并没有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家乡村民生活的落后,沉重地敲击着他的心坎。
高华峰夫妇原为县糖厂下岗职工,邹福生看到他们生活困难,劝他种几棵果树,没想到遭到他的断然拒绝。他说:“我没有多余的田,没有发展的资金,也没有你那样的技术,吃不了这碗饭。”
看着一片好心被别人误会,老人没有气馁,他说:“种果树不一定要田,你家那块荒山上就可以种。没有钱,我可以将树苗赊给你,没有技术,我可以帮助你,你愁什么呢?”带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高华峰种上1000多株水蜜桃、布郎李、南丰蜜橘等果树。邹福生果然没有食言,他从果园规划、挖穴、施肥到栽种、扩穴、打药等环节,实施跟踪服务。只几年时间,高华峰荒山上的果树开始“结金”,并成逐渐壮大的趋势。高华峰这才知道,老人给他的是一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呀!他于是马不停蹄,扩大种植规模。如今,他已种植水果20多亩,年产水果10万多斤,年经济收入达10万余元。
不怕高调子,就怕做样子。高华峰果园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搅动了村民的思想,他们纷纷找到邹福生,种上了桃、李、橘、栗等果树。几年时间,全村便有32户农民种上了果树,面积达160余亩,年产水果160万斤。
花香蝶自来。遂川、泰和两地青年农民也纷纷慕名前来拜师学艺,邹福生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果树栽培技术传授给他们。为了尽快让更多的农民致富,邹福生先后到各地举办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青年农民1200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5000多份,指导栽培果树500多亩。
在他的精心帮助和指导下,万安、遂川、泰和等县20多个乡镇的1000多青年农民学会了多种果树栽培技术,有112名青年农民成为当地果树栽培带头人,20名青年农民成为当地的“双学三培两带”示范标兵,邓兰云、刘洲、肖德标等多名青年农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土地没有辜负辛劳的农夫。邹福生连续多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县老干部发挥余热先进个人”;2003年,他被中国林学会授予“劲松奖”,国家农业部授予他“长期坚持农业科技推广荣誉奖”。2005年,他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吉安市先进离退休科技工作者”,2006年又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吉安市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潞田镇楼下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邹福生被选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说:“虽然我年纪大,县里有房,但我还是要住到村里来,要将自己的技术无偿地教给农民,不断地指导他们将果树种好。”
责编/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