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唐太宗的政治顾问

2008-04-19 08:17孟宪实
资治文摘 2008年4期
关键词:长孙魏征李世民

长孙皇后如果仅仅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么她的历史地位也是有限的,至少没有我们今天评价的那么高,不论是在历史事实还是唐太宗的认识中,长孙氏决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后宫管理者。实际上,长孙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参,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她是李世民的高级政治顾问。

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称:“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说皇后“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以后入宫“不复闻善言”。李世民承认皇后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这很重要。皇后的很多话,在李世民听来都是“善言”。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不一样。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们从小同甘苦共患难,相互信任历经考验,所以李世民是很听从长孙皇后的劝告的。

李世民究竟在什么事情上听从皇后的话,历史记载有限。我们从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当皇帝顾问的。

顾问以不问为前提

长孙皇后这个皇帝的顾问,经常是皇帝问而不答,这给人以强烈印象。皇帝有所问,她就是不回答。皇帝一再问,她就说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妇人干政。李世民然后就百般解释你没有干政嫌疑,皇后才会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是皇后真的没有意见吗?是在扭捏作态吗?都不是。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是让李世民确认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见。这是一个意见再筛选的过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确实需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皇后只回答重要的,李世民也拿不定主意的问题。什么小事都问你,你就是秘书,只有大事才问你,你才是顾问。

娘家的事皇后很坚持

在这个问题上,皇后一改已往的习惯,不是回避而是坚持。这当然是因为她是长孙家族的最有权势的人,她也自认为对长孙家族有一份责任。对此,两件事最突出。

皇后和长孙无忌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长孙安业,早年曾有虐待继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记录。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和习惯,后来有了势力的皇后和长孙无忌一定会报复他们的哥哥的。贞观元年,长孙安业参与了李孝常等人的谋逆阴谋,要杀皇帝搞政变。这当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这属十恶不赦之条,一定要杀头。但是,皇后出面了。

她对着皇帝不禁哭泣起来:我们长孙家真是很不幸,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啊。陛下对安业多好啊,没有立什么功劳,却当上了监门将军。他不图报答,反而谋逆,真是万死有余啊。

皇帝心头立刻乱了,你是什么意思啊。李世民问。

皇后说,我家哥哥干出了这样的勾当,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理解啊?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我们兄妹迫害哥哥,因为哥哥当年对我们不好,这尽人皆知啊。如果这样,不是很拖累朝廷吗?

李世民说:我当然不会让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让他拖累皇后。

最后,长孙安业没有被杀,长流岭南。

长孙皇后这次努力保全长孙安业的性命,虽然是从朝廷名声出发进行论证,但毕竟最后是保证安业不死。皇后这样做也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因为她没有公报私仇,也没有继续发展家庭内部的斗争。这是让人同情的,也是让人赞许的。窝里斗,毕竟是一种丑恶的行径。同样的家庭关系,武则天是怎样处理的?她杀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武则天成了皇后以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哥哥们再也不能左右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气,非置他们于死地不可。权力是那种东西,即使你远离它,也知道它的强力存在。如果你拥有它,你就会如毒品一样上瘾,而越是过度的运用它,它越会给你快感。比较起来,长孙皇后拥有一种坚毅的理性,对权利也有这样的理性。在保护安业问题上如此,在阻拦长孙无忌掌权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在唐太宗夺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功劳甚大。李世民当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权开始,长孙无忌就担任吏部尚书,后来李世民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尚书仆射,就是贞观时期的宰相。但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预防外戚干政。这一点,李世民很不理解,还是让长孙无忌当了左仆射。之后,有一次朝廷中议论,说长孙无忌有揽权的倾向,唐太宗当众说:我信任无忌,如同信任儿子。朝廷中没有议论的声音了。但是,皇后还是很坚持,她让无忌自觉退出。无忌当然想掌权,但是敌不过皇后的坚持,只好申请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皇后听后很满意。对于外戚干政的防范,有这么必要吗?何况唐太宗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怎么可能放任长孙无忌呢?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长孙皇后比任何人都了解长孙无忌,也比任何人都了解李世民。因为只有妹妹才知道,在艰难的岁月里,长孙无忌如何渴望翻身,如何渴望获得权力,扬眉吐气。他的这些渴望已经到了心理扭曲的程度。而在现今的政治旋涡中,特别是在李世民的高度信任的前提下,长孙无忌的这些渴望真的可能实现。这在皇后看来是可怕的,渴望已久的权力一旦获得,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贪婪,一切恶果都可能发生。但是皇后也不能直接对李世民说:我的哥哥我知道,他的权力欲望过于强烈,重用他一定会出现干政局面。如果这样说了,唐太宗真的开始防范长孙无忌,甚至猜忌起来,那也一定是一场悲剧。这也不是皇后所愿意看到的。所以,唯一两全的办法是,让李世民保持与长孙无忌的良好关系,但是绝不重用。

长孙皇后的远见卓识,很多年以后也被一一证实。

推荐魏征和房玄龄

长孙皇后对长孙无忌如此防范,而对于另外两个人却是认真推荐。那就是魏征和房玄龄。

本文重点讲一下魏征。魏征本来不是秦王阵营里的人,但李世民宽容大度,接纳了魏征。但李世民对魏征的纳谏也不是历来就心平气和接受的。

有一天李世民下朝回来怒气冲冲。

皇后问怎么了?

李世民说:还不是那个乡巴佬,又在朝堂上跟我过不去。不杀了这个乡巴佬,难解我心头之恨。

皇后立刻进到里间,换上朝服,朝服就是正式见皇帝时才穿的服装,来向李世民祝贺。

李世民问这是为何啊?

皇后说:史书上都说主贤臣忠。只有君主贤能,臣下才忠诚。魏征敢于提出很多意见,那是因为他效忠您,他敢于这样,也正好证明陛下是贤能的。天下得一明君,作为陛下的亲人,我怎能不祝贺呢?

史书上没有记录李世民的反应,想来一定是喜上眉梢。注意皇后说服皇上的角度,她是从表扬皇上的立场来维护魏征的直言。试想,她如果从批评皇上度量狭小入手,那么问题一定会更复杂,甚至完全弄糟。这种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认识的基础上的。让皇上接受意见,还不能让皇上威风扫地,否则就南辕北辙了。

皇后不仅能提意见,而且善于提意见,这种方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后宫的事情,皇后也向来如此。长乐公主要出嫁了,因为是皇后亲生女儿出嫁,皇帝特别嘱咐要多准备嫁妆。结果朝廷准备的嫁妆十分丰盛,甚至超过了长公主。魏征出来发言了,说这样于礼不合,于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征的意见转述给皇后,皇后深有感慨:魏征真是难得,过去只听说陛下重用魏征,不知道理由,现在终于知道了,魏征是能够“以义制主之情”的人。忠言逆耳利于行,魏征真是社稷之臣啊。

唐太宗对魏征的信任重用,背后其实是有皇后的因素存在。而魏征为贞观之治做出的贡献,实在太大。这从多个方面也成就了唐太宗和唐太宗的时代。

处处维护皇帝形象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他特别喜爱,总在宫中饲养,有一天这匹马却无病而暴亡。唐太宗对养马的宫人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想杀掉她。皇后谏道,过去齐景公以马降罪于人,晏子云:你养马而死,是罪责之一。如果你因马杀人,百姓知道,肯定抱怨你,这是罪责之二。诸侯国听了,必然轻视吾国,这是罪责之三。齐景公这才没有杀人。陛下读书熟知此事,怎么会忘记呢?太宗怒气才解。他还对房玄龄说,皇后拿平常事启发我,真使我受益匪浅。

爱护皇帝的形象,就是爱护国家的形象,是爱护国家的一种重要表现。但是,这个爱护不是护短,不是隐藏皇帝的错误,更不是为皇帝的过错辩护。真正爱护国家的荣誉,爱护皇帝的荣誉,就是减少皇帝的犯错率。帝王无私,不是说帝王没有私心,而是说帝王代表国家,事无大小内外,都关涉国家,都是公共事宜。长孙皇后对于唐太宗而言,是特殊的臣下,她能发挥其他大臣发挥不了的独特作用。

(摘自《孟宪实讲唐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定价:25.00元)

猜你喜欢
长孙魏征李世民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一箭双雕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三张纸条
来自太傅的恶意
皇帝不能玩权术
贞观时期影响时代的女性——长孙皇后
以诚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