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之间见深情

2008-03-30 06:51李林达
足迹 2008年6期
关键词:诸葛老区党史

写在前面的话:

这些年,我常去丽水,耳闻目睹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诸葛蓉主任情倾党史事业,忘我工作的事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动之余,萌生了写一篇反映他事迹的文章的想法,以宣传我们党史系统兢兢业业工作的同志,激励大家热爱党史工作,干好党史事业。但是一晃几年过去了,因忙于事务,这篇文章一直未写。直到前些天省委号召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省委党史研究室与龙泉住龙镇结对子,我为此到丽水,见到了诸葛蓉同志。他告诉我:组织部已找他谈话,他已从主任位置上退下来了,这才促使我匆匆提笔,写下这篇《翰墨之间见深情》的文章。时间虽然晚了点,但他情系党史事业的高尚精神,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值得我学习的,也是党史系统值得推崇的榜样。

李林达

2008年9月12日

一个凄风冷雨的秋天,诸葛蓉来到磐安、缙云两县交界的玉环岭上察看革命遗迹。当年,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的地方。硝烟散去,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后被埋葬在这片荒坡上。一座座坟垛,没有墓碑,没有姓名,没有生辰卒月,伴随它们的是凄切的荒草和呼啸的山风……

“瞻仰烈士墓地,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革命先烈为了人民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把鲜血洒在这片他们挚爱的土地上,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得到……”诸葛蓉默默地凝视着荒凉的墓地,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激情。他想到了英烈的内涵与外延,想到了一个党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从此,他为了写好党的历史、为了宣传牺牲了的革命先烈,也为了革命老区群众和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倾注了无限的深情。

浙西南蜿蜒曲折的大山深处,诸葛蓉吟诵着“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的歌谣,挥洒着对党、对老区人民的无限挚爱和眷恋,一路走来,留下深邃的可圈可点的足迹。

对革命老区倾注无限深情

吃水不忘掘井人。诸葛蓉曾深情地说:“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老区群众为革命作出的牺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定要为他们说话、做事,维护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这短短的话语,反映了一个党史工作者富而思源、乐不忘本的精神追求。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这里是革命老根据地县,也是红军的摇篮。从1927年建立党的组织到1949年解放,浙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193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红十三军斗争被镇压时,连以上干部大部英勇牺牲。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和红军挺进师,到浙江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残酷的斗争中,红军挺进师和地方游击队遭到敌人反复“围剿”,中上层干部大部牺牲。支持红军的广大群众也一次次遭到烧、杀、抢,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是,解放后,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欠发达地区。

二十多年来,诸葛蓉怀抱一片热忱,关注老区建设,关心老区群众的生活。老区有困难,他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解决。他目睹老区经济落后,在于交通不便。便多次与省、市有关部门联系,帮助修桥筑路,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他先后为缙云雪峰村、黄弄坑村、西青头村、杨坑村和松阳安岱后村等地修建公路呼吁、筹款;帮助松阳小竹溪村装上路灯,整治村容,受到老区群众的赞扬。

诸葛蓉每到老区调查走访,总要到老红军、老党员、革命烈士家里,嘘寒问暖。看到一些烈士亲属生活困难,诸葛蓉常常从自己不多的工资里拿出一些钱资助他们。有一次,诸葛蓉来到松阳枫坪斗潭村卢子敬家。当年,留学回来的卢子敬舍弃富裕的生活,参加红军,为迎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因叛徒出卖,英勇牺牲在玉岩村头。当看到卢子敬烈士的亲属生活拮据时,随即从身上摸出仅有的钱,塞到卢家亲属手里。

有个叫胡宝强的老党员,曾是地下党的组织委员。解放后,因文化低,工作没几年就退职回了农村。晚年生活困难,柱着拐杖,穿着破衣,靠捡破烂过日子。当诸葛蓉在垃圾箱旁找到他时,深感痛心,止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将胡搀扶进自己的家里。胡爱喝酒,诸葛蓉吩咐孩子买了酒,叫爱人做了几个菜,热情招待他。胡宝强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入党时,地下党县委书记教他记住的党员守则14条。当胡背诵给他和孩子们听时,全家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以后,诸葛蓉几次把胡接到家里,请他讲党史。还不时接济些钱给他。并多次向组织部门反映,使胡的退职金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从此,胡宝强过上了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

诸葛蓉与老区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每当诸葛蓉到老区村去走访调查,或征集史料,或拍摄党史专题片时,村里的男男女女都来到村头,亲切地与他打招呼,欢迎他的到来。走时,村民们拉着他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

真情挥洒忠诚。诸葛蓉无数次跑遍革命老区的村村镇镇,究竟费了多少神,洒了多少汗,盘了多少心思,谁也数不清……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它永远是一面智慧的镜子,让我们更加清醒地感受今天的现实。近几年来,为了让革命老区尽快地发展起来,让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诸葛蓉认为,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加快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规划意见,获得支持后,又协助旅游部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浙西南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红色古寨安岱后”、“红色古镇王村口”、“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为中心的融红色旅游、山区风情、生态村寨于一体的经典旅游线路。三年来,已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使这些地方成了省内外关注的红色旅游热点,扩大了社会影响,推动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用深情笔墨书写党的辉煌

历史是永久的珍藏。70多年前,浙西南地区活跃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他们打平阳、克缙云、战瓯渠、攻壶镇、占乌岩,经历大小百余战,足迹遍及温州、台州、丽水、金华等20余县,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浙南的反动统治。红十三军失败后,由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组成的红军挺进师又转战浙西南。

关于红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的历史,一直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泥土和迷雾。诸葛蓉和许许多多党史工作者一道掏尽心神,寻访历史的真实。2005年的冬天,诸葛蓉去景宁桂远的深山老林,探寻红军挺进师伤病员隐蔽养伤的山洞。那天,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他攀山附岩,找啊找,在峡谷和荆棘中找了6个多小时,终于在一座山崖上找到了红军洞,领略了当年红军伤病员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体会到老区群众对革命的支援是多么难能可贵。接着,又摸黑下山来到村里,向烈士的亲属和老党员了解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他的满腔热忱和孜孜不倦,桂远之行征集到了一位红军烈士后代保存的珍贵实物和革命文献资料,考证了一段重要史实。

随着党史资料征集、研究的深入,历史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但是仍有不少重要细节需要深挖,不少谜点需要破解。20多年来,诸葛蓉多数时候都在山乡奔跑,他生怕错过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每一个细节。他走遍了缙云、仙居、永嘉、磐安、永康、丽水的村村镇镇、山山水水。他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调查考证,察看实地,挨家挨户地走访老人,常常一连七八天地走,几十里、上百里地走在崎岖的山区小道上,虽然很辛苦,他却乐在其中。他说:要干好一件事,不能怕辛苦,怕麻烦。许多珍贵的党史资料,需要我们去抢救挖掘。如果重要的史实在我们手里流失了,将留下历史的遗憾。

诸葛蓉告诉我们,光看看资料,印象不深,理解肤浅。实地考察,直接深入革命历史脉络及语境,才会清晰起来,往往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们的感情得到升华。这样写出的书,才会准确,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有深度。

事非经过不知难。为了收集和整理红十三军的革命史料,诸葛蓉常常带着馒头、饼干等干粮,背着水壶,穿行于仙居、永嘉、青田、缙云等交界的高山峻岭间,到一个个小山村找当地老人征集史料,了解情况。那天,诸葛蓉去永嘉、缙云、仙居三县交界的一个小村采访。到镇上时,已近傍晚,到村里没有公交车,怎么办?他拦住一辆拖拉机,恳请驾驶员搭上一段路。车上装满石灰,驾驶员说没有地方坐。他也顾不上那么多,爬上拖拉机,双脚分开,踮在拖斗两边;双手紧紧抓住拖斗前方的扶栏。拖拉机在坎坷的山路上不停地颠簸,扬起的石灰撒在他的脸上、身上,全身成了“灰人”。从拖拉机上下来,他又爬了十多里山路,摸黑进了村。村里的干部群众看到他这副“模样”,又是心痛又是感动,连夜召开红十三军失散老战士、老党员座谈会……

真实是历史的生命。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党的历史,诸葛蓉一次次到浙西南大山深处的村镇,找老红军、老游击队员刨根问底,细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当诸葛蓉听说金华九龙山上还有一位红十三军失败后隐蔽下来的老红军战士,第二天天蒙蒙亮,他就乘车赶了过去。车子到不了山顶,他顶着炎热的太阳,爬了数十里的山路,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终于找到了这位老红军战士。正是这位老红军战士的深情回忆,不但提供了历史佐证,还填补了一项历史的空白。

只要耕耘,总会有收获。20多年来,诸葛蓉不辞劳苦,翻山越岭,走遍了浙西南山区的深山冷岙,挖掘、抢救千余万字的口述史资料,征集到许多弥足珍贵的党史文物。

情系翰墨写春秋。诸葛蓉二十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饱蘸深情的笔墨书写地方党87年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撰写了五百万字的党史专题资料,出版了《浙西南英烈》、《丽水革命斗争故事》等20余册党史书籍。由他主笔的《中共丽水党史》第一卷也已经形成初稿,正在反复修改,准备出版。诸葛蓉满怀深情写党史,赢得了革命老区许多干部群众的热情赞誉。一些老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书写了“浩然正气”、“天道昭彰”的条幅赠送给他,勉励他继续为党啊“母亲”写好“家史”。

用深情抚慰历史的履痕

党的历史用鲜血写成,红色的旗帜用生命铸就。在战争年代,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诸葛蓉常说:“烈士们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了人民今天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我们不应忘记他们。”他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解放后,党和政府追认了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关怀体恤烈士的亲属。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考,丽水仍有一批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地下交通员、民兵和革命群众,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战争年代,一位红军被俘后,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英勇牺牲。他的妻子活到九十多岁时,还等不到丈夫的烈士证和抚恤金。诸葛蓉知道后,心情非常沉重,他说:“我们要对得起牺牲的烈士,对得起他们的亲属啊!”他跋山涉水,来到红军老战士战斗和生活过的村子,访问老同志,实地考证,为老红军战士取证。回来后,写成详细材料报给有关部门。在他的几番努力下,终于落实了优抚政策。据了解,经诸葛蓉取证申报追认的革命烈士有30多位。

仙居一些乡镇有260多位老党员,由于解放初期行政区划变化和档案材料失散,而滞留在党组织外。诸葛蓉知道后,四处寻找历史档案,终于发现几本解放初期党员登记名册,经过查证,帮助他们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据统计,经诸葛蓉查证和向有关部门反映,恢复党籍的老党员有500多名、老游击队员和老交通员达千余名。

诸葛蓉以一个党史工作者的激情和责任感,向国家民政部写了《关于抓紧做好革命烈士报批工作和“革命同志”身份确认工作的建议》,向国务院办公厅写了《建议为解放前在革命斗争中牺牲,至今因证据不足仍未被批准为革命烈士的人员确认身份,予以正名》、《关于对现行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进行修订,增补有关“申报、核实、监督”程序条款的建议》等,受到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采纳和肯定。

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活动地、重要战役战斗等遗址、遗迹,是我们党的血脉,历史的坐标。但是许多革命遗址、遗迹,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已经倒塌、有的濒临倒塌。诸葛蓉到老区征集资料,调查情况,看到一些革命遗址遗迹破烂不堪,心里不好受。他说:“革命遗址、遗迹记录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凝聚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形象生动地展示党的历史的重要平台。”在他的四处奔走呼吁下,松阳安岱后苏维埃政府旧址、遂昌泉湖寺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旧址、龙泉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斋郎红军指挥部旧址、缙云雪峰村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总队成立旧址等一些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得到修复和保护。

诸葛蓉就是这样,他用深情抚慰历史,抚慰英烈忠魂,用赤子之心赴崇高的为“母亲”续写“家史”之约。

以拳拳之心干党史事业

党史工作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这是摆在每一个党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特别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诱惑”很多。然而,诸葛蓉热爱党史事业,甘于清贫,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是28年。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由于诸葛蓉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党史事业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工作目标,受到领导赞誉。市、县领导几次提出,要他担任其它行政领导职务。他没有见异思迁,而是主动要求继续留在党史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把工作和事业看得很重,把名利和地位看得很轻,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在缙云工作期间,诸葛蓉一家老少住的是两间陈年老屋。他的一位管基建的邻居热情地约他共同翻建新房。当时,地方组织史第一卷刚刚上马,许多问题亟待调查考证。一旦翻建新房,势必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只好让邻居拆掉共同的木板壁,让他先建房。那是严冬,只用一张油布临时挡风堵雨,夜里冻得直打哆嗦。面对困难,他总是乐呵呵的,没有一句怨言。

1990年家乡发大水,汹涌的洪水冲进他家。诸葛蓉背起老母,带着小孩,逃出家门。水退后,地上、壁上潮湿发霉,到处长满白毛,不能住人。诸葛蓉一家老少只好借宿到亲戚家睡地铺。地潮蚊子多,孩子高考在即,只好穿着雨鞋复习。但诸葛蓉没有时间顾及,因为,他肩负的责任让他必须放下一切,心无旁鹜地投入到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中去。

诸葛蓉常说:“为党写史,为‘母亲立传,虽苦犹荣。”1996年,他得了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他全然不顾自己身体,仍加班加点工作。2000年的夏天,由于过度劳累,诸葛蓉突发脑梗塞,被送进了医院。在病床上,他仍坚持工作。医生对他说:“病情比较严重,不能再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了,否则很危险。”诸葛蓉觉得一些工作不能拖,总是瞒着医生把书稿带进病房,边输液边改稿子。还常常在病房里召集会议,研究布置和检查工作。

早年,我曾经问他:“为什么对党史工作这么倾情?”诸葛蓉回答说:“做好每一项党史工作,都是对先烈、对革命前辈的一份回报。”

近期,我又问他:“现在年龄大了,工作放松一点,身体保重一点。”诸葛蓉说:“虽然时间不多了,但我只想要留住这份深情,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为党史事业多做点事。”

这平实的一问一答,道出了一位党史工作者一颗无怨无悔的心,倾注了他对党史事业、对革命老区的一片深情。

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诸葛蓉就是这样,他认定自己是党史战线的一名战士。他不说豪言壮语,只是竭尽全力把党史写好。在书写党史中领略快乐,感悟人生。

由于诸葛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三次被评为全国党史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和赞扬,他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更加兢兢业业地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诸葛老区党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诸葛恪:人萌嘴甜“小机灵”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诸葛恪:人萌嘴甜小机灵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