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芬
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原野一片金黄,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农民在收获自己种下的希望。而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细细体会,也会发觉每个季节都有不少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也无时无刻不在收获着。我们在愉悦中收获,在感动中收获,在思考与回味中收获。
请以“收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总分40分)
文题解读
本道中考模拟作文题目采用了“材料+命题”的形式,这实际上是在命题作文的基础上,为降低审题难度而增加了写作提示。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因话题过于宽泛而带来搬套成风的弊病,同时相应的提示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所创新。
从题目中的材料来看,作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文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无形中促使学生去反思,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
本文以“收获”命题,审题上的障碍较小。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文体的选择。可以写成记叙性的文体,也可以选择写成议论文。比如可以从“怎样才能有收获”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论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等。一般来说,该题目适宜写成记叙性的文章,这种文体也更容易把握。
主人公的选择。“收获”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可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而定。如果是“物”,也可以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来写。
材料和立意的选择。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切忌空洞无物。可以选择实际意义上的“收获”,比如一餐自己做的晚餐,一个近乎完美的比赛结果;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收获”,比如一种幸福的感觉,一次音乐盛宴带来的美的享受等(提示语中也有相关的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加以选择,但尽可能避免陈旧的题材。相对而言,后者需要学生综合多种表达方式来写,对写作水平的要求也就更高一些。
本题在写作时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但作文档次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功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生对“收获”内涵的把握。“收获”的究竟是什么?如何将之明确而又富有文采地表达出来?这是重点要考虑的内容。画龙点睛之处,应当反复锤炼,以求亮点鲜明。
收获耿意茹
在明如镜、清如水的秋天里,我应当是快乐的。
——张爱玲
在流光溢彩的日千里,我收拾好行李,来到那片记忆中的麦田。隔着喧嚣的城市,守望过去的岁月,记数着点滴的收获。
在过去的日子里,母亲总会在清晨为我拉开朦胧的窗帘,让明亮的光催促我奔向明净的室外。她会为我煲好早粥,等待我早练归来,看我夹着鸡腿狼吞虎咽,再为我擦干嘴角略微粘着的汤汁。坐下来,为我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缓缓的女中音,开启了我心中文学圣殿的大门。母亲常从后山树林中采摘几片红得耀眼的枫叶,做成薄薄的书签,夹在书页中。当然,夹在其中的,还有浓浓的母爱。
在无数个秋色朦胧的清晨,我收获了静美的母爱。
母亲爱枫叶,是有原因的。她是个诗意的女子,徜徉于文人墨客书香间,沾了一身的诗气,曾执著地要成为涛人,但终究还是与涛人的梦想失之交臂。在那片精美的枫林中,母亲走过了她烂漫的童年,同到了现实的尘俗中,相伴她的,也只剩下红色的记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母亲最爱的诗句之一。她说,秋风染红了枫叶,枫叶便收获了灿烂的红。
她书中珍藏的枫叶在我眼前,恍惚间,便如同多少个漆黑的夜晚,她提着小夜灯来为我掖好踢开的被子。我不敢睁开眼,假装熟睡的样子,直到她离开。看见墙上橘红色的光辉渐渐被黑色所替代,才细细回味那一份提灯的母爱,甚至调皮地踢开被子等母亲再来。
在无数个漆黑清寂的夜晚,我收获了温柔的母爱。
到如今,母亲已渐渐老去,但她仍执著地爱着我,爱着我这个调皮、任性的孩子,一如她执著地爱着枫叶,那静美无比的枫叶。
我回首,枫林在麦田的另一端飒飒作响,蓦然领悟,原来是沉甸甸的母爱染红了枫林,染醉了枫林,而我收获的,正是这世间最最珍贵的礼物。
也许,我真该端一杯暖暖的女儿茶,在这个最美的秋日里,为母亲送去。母亲,你的爱也早该有收获了吧?
收获夏文彦
春天,一颗偶然的种子被偶然丢到了土里,于是偶然地生长了。
我是一颗种子,还在土里沉睡呢,可是一丝光线便把我叫醒了。我睁开眼睛,探出绿绿的小脑袋一瞅——黑压压一片。偶尔装模作样地来瞄一眼,我记起我的使命:成长,拥抱阳光。
土壤里的世界似乎很美好,我的脚竭力地伸,深入土里去寻找甘甜的乳汁。然而,一切都未必这么顺利,周围强大的对手都同我竞争,我看起来似乎很弱小。土罩还有挡路的石,用它铁青的脸对着我脆弱的泪。每天都在寂寞中憔悴着,我,何时才能长大啊!
还好是春天,春雨唱着歌,进人了低低的荒村,进入了篱落,进入了小鸭的黄蹼,进入了春泥。我笑着,“咕噜咕噜”,在我的成长中,我收到了一份礼物——春雨的温柔与慈爱。那原先冷着脸的土顿时笑软了,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这是新奇的收获,我偷偷地铭记。
如今,我的视野更宽阔了,我从同伴的间隙中见到了太阳的半张脸,我兴奋着,又暗自努力着。
一转眼,夏天了,我望得更远了。长出的新芽笑羞了脸,我看见太阳了!我怀着身上的露珠,明白那是汗水与泪水。是的,我长大了。我用向上的姿势仰望,双手撑开,让阳光看见,阳光微笑了。让露珠发出光彩,红的、橙的、黄的、绿的……我以前只见过黑黝黝的土,没想到世界竟然如此多姿。
夜晚来的时候,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回想着自己的季节。这才发现原来我是为了成长的喜悦而长大的,而中间的收获又是如此重要和难忘。难忘一丝阳光对我的鼓励,难忘同伴与我的竞争,难忘雨的微笑,难忘滋养我的土地——这不正是我最重要的收获吗?
夜幕中,我落下了泪。明天,我还将继续成长,因为,我还期待着更多的收获!
总评
对于这个命题作文的写作,两篇文章均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使用上推陈出新,力求创新。母亲为我做早餐、为我盖被子之类事件早已不新鲜,但作者将这些言行举止统一到一位爱诗的母亲身上,从而使这些举动也带上了诗情画意,具有了个性特征,因而是独特的。同样,一颗种子的成长历程也是早已写熟的话题,但作者在此基础上也翻出了新意。
二、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结尾处独具匠心,回味无穷。耿意茹的《收获》从“我”从母亲处得到收获写到母亲也该得到收获,夏文彦的《收获》则从眼前的收获推想以后更多的收获,言已尽而意无穷,两位作者文末点题均使主题得到了升华,颇见功力。
三、细节描写生动细致,表现力强。如耿意茹文中“为我擦干嘴角略微粘着的汤汁”、“提着小夜灯来为我掖好踢开的被子”等语句,真切地刻画出了一个心细如发,娴静温柔的良母形象。夏文彦文中的种子则是“睁开眼睛,探出绿绿的小脑袋一瞅”、“用向上的姿势仰望”等,既交代了种子的成长过程,也巧妙地引出了种子的“收获”。
当然,两篇文章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因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美感,而无形中削弱了内容上的逻辑性和厚重感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同学的通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