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水平篮球比赛负荷特征研究

2008-03-13 02:47苗向军李慧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3期
关键词:我国特征

米 靖 苗向军 张 勇 李慧林

摘要:为全面理解和把握目前国内高水平篮球队比赛负荷的特征和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篮球运动训练,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05-2006赛季CBA决赛以及2006年CBA球队夏训教学比赛的负荷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CBA联赛的比赛负荷表现出显著的间断性特征;CBA主力队员整场比赛移动距离在3 700~5 500 m之间,单位时间(每分钟)内的移动距离平均在117~135 m之间,而且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内线队员活动范围要远远小于外线队员;运动员的下半场比赛中体能明显下降;CBA教学比赛的对抗性不强,负荷强度较低等。

关键词:我国;高水平篮球比赛;比赛负荷;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404-04

运动负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训练最核心的环节。无论是训练内容的安排、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最终都要通过负荷的形式刺激运动员有机体,使运动员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心理反应,在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过程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把这种运动能力表现出来转化成被承认和肯定的运动成绩。

确定训练负荷量度的首要前提,是确知比赛负荷指标。研究比赛负荷特征的目的,在于为训练中安排负荷提供一个标准,无标准便无比较。训练是为比赛服务的,训练负荷的控制与把握必须和比赛的要求相一致,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有人提出“以赛代练”,事实上就是把“练”的条件与环境更接近“赛”的要求。因此确定比赛的“负荷特征”是当前篮球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训练实践最需要把握和参考的依据。遗憾的是,出于各种原因,相对于体能类周期性项目,篮球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表现为研究方法的局限和研究结果的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训练负荷安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较低。

因此,为全面了解和把握目前国内高水平运动队比赛负荷的特征和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篮球运动的训练,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我国篮球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POLAR心率表、SIMI Scout软件等先进科研仪器,以及多种研究方法对CBA比赛的负荷特征进行科学的、定量化的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5-2006赛季CBA联赛冠、亚军球队及CBA2006年夏训球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一般训练、篮球专项训练理论专著10余部,有关运动负荷及篮球运动专项研究文献30余篇,CBA官方网站数据统计资料等,为研究篮球比赛负荷提供理论支持。

1.2.2录像解析法用摄像机(固定机位)现场拍摄2005-2006赛季CBA总决赛第三场八一对广东宏远的比赛。然后,把录像资料输入到德国SIMI公司的技、战术分析系统(SIMI Scout),对运动员比赛时的运动距离、速度、时间进行解析。

根据分析系统的要求,要得到运动员在某个时刻球场的具体位置(或坐标),首先要对所拍摄的录像图像进行二维的标定。二维标定至少要知道场地的4个已知的坐标点,这个已知的坐标点可根据所拍摄的篮球场的长度和宽度来确定。本研究所拍摄的球场的长度为28 m,宽度为15 m。以摄像机拍摄球场图像的近端边线和底线的交点定义坐标系的原点(0,0),这样摄像机二维标定的4个已知点的X-Y坐标分别为0、0,28、0,28、15和0、15。

进入分析系统的标定程序,在左右两台摄像机的画面中,分别用鼠标点击4个已知坐标点在图像中的相应位置,就可完成二维的标定工作。系统的标定精度可达到厘米级。运动员场上移动位置的解析很方便,用鼠标点击运动员在某一时刻在相应图像上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此刻的时间(t)参数和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相应的坐标参数(Xt,Yt),并可同时给出此刻运动员在球场示意图中的位置(图1,图2)。

1.2.3数理统计法把从德产SIMI Scout系统中解析出的时间和位置数据,经过EXCEL2003和SPSS10.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速度下移动的距离、速度、时间。

1.2.4现场测试法运用芬兰产Polar S810i心率表,对部分不同位置CBA运动员教学比赛中的心率进行了检测,获得不同位置男篮运动员比赛中心率变化情况。以心率为依据,来反映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的生理负荷程度。该心率表可长时间、高频率记录运动心率上下限、平均心率、最高心率百分比、最高心率运动时间等功能。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简洁的可穿着一体化胸带结构;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可以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

2结果与分析

2.1CBA比赛的负荷量负荷量是对机体刺激的数量,是构成运动负荷的重要方面[1]。它引起的机体反应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解除负荷后消退也较慢。对负荷量进行度量通常有练习的时间,次(组)数,练习的总距离、总重量等等。

就篮球运动而言,比赛的负荷量是指一场篮球比赛的负荷对运动员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各种技术动作的次数、运动时间及跑动距离等等。

2.1.1上场时间一场CBA联赛的正常比赛时间为四节48 min,每节12 min,加上中场及节间休息、暂停、犯规、罚球等其它时间,从队员入场开始到比赛终场哨响,总共大约120 min(根据2005-2006赛季CBA总决赛统计数据)。比赛中可以随时对场上队员进行替换,因此,运动员的比赛时间会由于比赛类型、胜负重要程度、对手情况、自身状态、战术需要等等原因有所不同。

通过对2005-2006赛季CBA冠、亚军广东宏运和八一双鹿两队在整个赛季57场比赛的统计表明,5名主力队员平均上场时间32.5 min,个人平均上场时间最多的37 min,替补队员平均上场时间15.5 min,主力队员上场时间远远多于替补队员。因此,尽管CBA全场比赛时间为48 min,但运动员是交替上场,真正打满全场的运动员极少。

2.1.2跑动距离篮球比赛是运动员在28×15 的场地上进行的一项集体对抗性运动项目,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不断的通过移动来争夺有利位置和控制球获得进攻机会。因此,运动员的移动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竞技能力,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甚至对比赛的胜负会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对CBA总决赛第三场的比赛录像解析显示(表1),易建联、王仕鹏、王中光三名运动员全场的移动距离分别为3 749 m、5 405 m和4 740 m,平均每分钟移动距离为117 m、135 m和133 m。就这场比赛来讲,后卫与小前锋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要比中锋队员多,这与队员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球队的战术要求以及对手的情况有关。

在移动路线方面,外线队员与内线队员也有明显的不同(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后卫王中光活动范围非常大,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几乎遍及整个场地,进攻中主要活动区域是三分线与中圈之间和三分线外左侧45°,右侧进攻较少;防守中则没有太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中锋易建联活动范围相对集中在两个半场的限制区附近,进攻时多选择右侧限制区外,左侧和罚球线附近活动较少,防守时则更多地回缩在自己的限制区内,限制区外活动较少。像这种带有典型进攻区域特征的运动员习惯,既是进攻的技术特点,也是有效的攻击区域。但同时也表现为运动员的劣势或弱点。因为这种“习惯区域”的特点一旦被防守队员掌握和熟悉,很容易形成针对性的防守,重点协防和夹击“习惯区域”,使比赛陷入被动。因此,作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要具备全面的攻击技术和全方位的攻击能力。

图2易建联移动路线图

2.2CBA比赛的负荷强度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2]。篮球运动作为一项技能主导类的同场对抗项目,其技术动作复杂,身体接触频繁、激烈,负荷强度的度量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篮球比赛是进攻与防守的矛盾对抗,不仅体现在有利空间和有利位置的争夺,也体现在速度、动作节奏和假动作的运用上;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整体战术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综观NBA和世锦赛,球队的攻防速度、攻防转换和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是相统一的。因此,通过运动速度和心率指标也可以反映比赛负荷强度。

2.2.1移动速度除全场运动距离外,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移动速度是反映运动强度和奔跑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根据国外学者关于足球运动员跑动速度的研究成果及篮球运动的特点我们把篮球运动员场上移动速度分为5个等级,并根据运动员位置的不同,比较运动员在这5种运动形式方面的差别(表2-表4)。

2.2.1.1极限速度世界优秀100 m短跑运动员位移速度由起跑时的静止状态迅速增长,到10 m处的瞬时速度为8.74 m/s,20 m处的瞬时速度为10.38 m/s[3](郭成吉等,2003)。因此,篮球运动员由于自身素质和受场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达到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瞬时速度。所以,我们认为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能达到7 m/s以上的速度就是极限速度。如表5所示,在全场比赛中王仕鹏出现19次,易建联17次,王中光16次。其移动距离占全场移动距离的3%~4%(表2)。并且王中光在上、下半场移动距离的比例分别是5.8%和0.6%(表3)。这些足以反映中国男篮运动员的体能问题。

2.2.1.2次极限速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次极限速度每秒5~7 m运动距离比较接近,都为300多米,尽管易建联移动相对较少,但作为身高2.19 m的中锋来说能和小前锋、后卫具有相当的奔跑能力已经很优秀了。

另外,王仕鹏以次极限速度在上、下半场移动距离的比例差别明显,分别是11.5%和5.1%(表3);这种上、下半场相同速度下跑动距离的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在下半场比赛中体力明显不足;当然,也反映出个别优秀运动员上场比赛时间过长,教练员过分依赖个别优秀运动员打球的思想惯性,以致个别运动员在场上由于疲劳而攻击力下降时,并没有及时换人,形成中国男篮在国际大赛上的一种怪现象——上、下半场判若两队,如2006年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对希腊,中国对波多黎各的比赛。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男篮运动员体能不足和板凳深度不够的现实。

2.2.1.3中等速度运动员以每秒3~5 m的快速移动时, 在上、下半场比赛中移动距离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如王仕鹏分别是33.2%和19.7%,易剑联分别是25.9%和18.5%,王中光分别是31.3%和23.4%(表3)。并且运动员中等速度跑动的次数也有明显差别,如易剑联上半场108次,下半场46次,王仕鹏和王中光也有不够同程度的下降(表4)。说明男篮运动员的体能下降是全方位的。

2.2.2心率指标许多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心率与运动负荷强度有高度的相关性(图3)。换句话说,心率能比较准确的反映训练、比赛过程中的负荷强度。因此,心率指标能够作为评定和调控训练、比赛负荷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3心率与运动负荷强度的线性关系

由于篮球比赛规则的要求,我们不能在正式比赛中运用心率表对运动员的心率进行检测,因此,不能准确地把握运动员对于比赛负荷的反应和适应情况。但作为补充或者替代,我们可以在运动队的教学比赛中检测运动员的心率情况,从而间接地反映比赛的运动负荷情况。

通过对2006年CBA夏训期间两支运动队教学比赛进行的心率测试(polar表)结果显示(表5):

2.2.2.1最大心率由表5看出,4名CBA运动员在教学比赛中平均最高即时心率为192次,个人最高即时心率为196次;心率达到180次/min时间只有7.3 min,最多也只有17 min。与相关研究结果“整个篮球比赛过程中,65%的时间平均心率在85%最大心率下进行,15%的时间在95%最大心率强度下进行”[4](盖当,2006,体能训练讲义)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年轻运动员,在比赛中最高心率应该达到200次左右,充分说明CBA教学比赛中比赛强度不高,比赛的对抗性不强,难以适应正式比赛需要。

2.2.2.2平均心率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率平均在(169±9)次/min的范围内[5](盖当,2006,体能训练讲义);国家女子手球队比赛时平均心率(159±10.1)次(曹建民, 2000)[6]。而表6显示,4名CBA运动员教学比赛时的平均心率为138次/min,最高平均心率为149次/min,最低131次/min,平均心率明显偏低,这说明我们的训练性比赛的对抗程度、运动员兴奋程度相对较低,负荷强度不高。这种中等强度的训练性比赛负荷使运动员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根本达不到激烈比赛的要求,也不可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因此,高水平教练员在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节奏等方面应根据实际比赛的需要来安排和制定。

当然,4名队员比赛平均心率偏低以及队员之间平均心率的差异除了基础心率不同以外,上场时间的不同也是造成平均心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如图4~图7所示,李×上场时间为41 min,休息时间短,心率>160次/min分的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心率较高;而其他三名运动员由于上场时间只有30 min左右,心率>160次/min的持续时间较短,平均心率自然较低。另外,由于是集训期间的教学比赛,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技战术水平、心理动员程度等都不能与CBA联赛时同日而语,因此,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平均心率以及心率>180次/min的时间相对较低。

图7王XX教学比赛心率变化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篮球运动既有多次的、连续的高强度负荷:快速移动、快速运球、突破、拼抢篮板球、篮下激烈抢位、紧逼防守等;也有暂时的、间断性的低强度负荷:静止、慢跑、传球、暂停、换人、局间休息、死球等。

2) 从比赛时间及运动员上场时间看,CBA比赛从队员入场开始到比赛终场哨响持续120 min,且比赛过程被各种时间不同的间歇(违例、犯规、换人、暂停、节间和中场休息等方式)分隔开,因此,比赛负荷表现出显著的间断性特征。

3) 从运动员移动距离看,CBA主力队员整场比赛移动距离在3 700~5 500 m之间,单位时间(每分钟)内的移动距离平均在117 m~135 m之间,而且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后卫和前锋队员移动距离明显多于中锋队员;从队员的移动路线看,内线队员活动范围要远远小于外线队员。

4) 从运动员移动速度看,易建联在速度特征方面和外线队员差别不明显;三名被研究运动员在上、下半场以极限速度、次极限速度和中等速度移动的频率明显下降, CBA运动员下半场体能存在不足。

5) 从运动员心率指标看, CBA比赛(教学比赛)运动员平均心率为138次,其中最高心率196次,心率大于180次/min的持续时间较短(只有7.3 min),反映出比赛的对抗性不强,负荷强度较低。

3.2建议训练是比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训练效果,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而比赛是训练的镜子,是对训练效果的真实反映。正如外籍教练尤纳斯曾经说过:“训练就是比赛”,其实质就是篮球的训练实践应结合比赛的实际需求,“比什么,练什么”。因此,对于CBA联赛比赛负荷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各运动队更好地组织、实施、监控训练过程。建议各级教练员加强对篮球比赛负荷特征的分析和研究,以此为依据制定训练计划,设计训练方法,安排训练负荷,才能最低限度地减少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在有关篮球负荷特征的研究领域,建议今后在扩大样本含量的基础上,运用录像解析法概括和总结CBA联赛不同位置运动员的整体比赛负荷特征;继续探索更为安全可靠的心率检测方法,在不给运动员造成伤害的基础上实行正式比赛运动员心率的全程监控,再结合运动员的临场表现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篮球比赛的负荷特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223-225.

[2] 郭成吉,田中原,赛庆斌等.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100m跑速度规律的生理学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3(10):34-37.

[3] 盖当,体能训练[R],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教练员培训材料, 广州,2005,17-19.

[4] 曹建民.女子手球比赛时生理、生化指标及运动负荷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5] 刘建和.对“训练负荷应大于比赛负荷”的两点质疑——兼论负荷安排的经济性原则[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6(2):84-87.

[6] 徐本力. 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间题的再认识[J].体育科研,2004(6):29-32.

[7] 艾康伟.足球运动员比赛条件下运动距离测量和运动速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5):81-85.

[8] 苗风藻.篮球赛前训练与比赛负荷强度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1):65-68.

[9] 朱晓梅.关于篮球运动生理学基础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5(4):59-61.

猜你喜欢
我国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智能网络电视机顶盒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