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

2008-03-13 02:47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3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高水平

于 芬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清华跳水队所代表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鼓励开放式的参与和平等竞争,强调科学性和高效集约,是对我国现有训练体制的改良和有益补充;清华跳水队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地加快,清华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条件正在成熟,这一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26-07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问题一直是各级体育部门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我国竞技体育系统的一项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时期,一方面对旧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形成日益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训练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市场经济的准则是开放、机会平等、公平竞争。而我国目前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是封闭的,排外的。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受“重体轻文”思想的影响,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这些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改变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已刻不容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能否以及如何建立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中国体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审视与检阅,分析传统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欧美发达国家高水平运动培养体系的对比,结合清华跳水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践,力图找出一个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与时俱进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体系,探索一条学训结合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新路。

1我国传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

1.1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动机、激励机制正确的内部动机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索质,它是推动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创优异成绩的主观因素。由于传统的训练体制与教育体制的分离,使得运动员一旦进入国家缺乏教育体制的训练体制,就只能参加运动训练,而运动训练的指向只能停留在金牌、物质等方面的层面上,这些外在的诱因只能形成运动员的外部动机,造成的传统的专业运动员缺乏必要的内部动机。

传统的激励方式停留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层面上,没有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运动员的内在的动机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激励的方式的选择也是造成我国部分专业运动员提前退役,提早终止运动训练的原因。国家的资金的投入的方式使得运动员的各种利益直接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从长远的激励的方式来看,传统的专业运动员能够持续发展的并不是很多,大部分的运动员退役后得不到持续的发展。一次性买断运动员的退役方式更加挫伤了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往往带着一身的伤病,不得不寻求继续谋生的工作。

1.2传统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科技服务系统我国的体育科技管理的体制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规划和领导的体育科技组织系统(图1)。从传统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科技服务系统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部分科技资源都集中配置在科研单位,训练单位面临资源不足、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不强等。还没有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清晰、内合外联的体育科研体系,从而导致不能发挥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科研所辐射、延伸的作用。其次,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服务系统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

图1我国体育科技组织系统简图

1.3我国培养传统专业运动员的支撑保障机制我国运动训练体系是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在全国从若干项目着手,开始建立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从小抓起,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儿童、少年,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逐步提高,形成了一个基础大、尖子尖的三级训练体制。这种从小抓起的选材指导思想和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传统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训练体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受到冲击,已经暴露出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传统训练体制成才率较低;传统专业运动员三级比例处于失衡状态而且优秀运动员数量下降等许多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显然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倾斜而迅速走上“强国”之路的,国家政府稳定的财政预算和投入,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我国竞技体育经费使用渠道包括:训练经费、竞赛经费、科研经费、教育培训经费、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薪金、场馆器材经费和营养医疗经费。这与西方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明显不同。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渐成熟,竞技体育的产业化也已逐步完善,但是我国每年对竞技体育的投资仍在增长。虽然财政拨款在今后的竞技体育经费筹集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但在短期内,其主体投资地位难以发生改变。

1.4我国培养传统专业运动员的组织管理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竞技体育采取的是“举国体制”的政府管理型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体制优势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能够得得到贯彻落实的坚强保证,我国政府管理型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体育,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并主要依照计划体制原则,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直至选拔运动员以及审核公布运动员、教练员的技术等级等。因此,在我国培养传统专业运动员的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的明显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管理权限集中;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动力源不足、规模难以扩大;“全运会”和“奥运会”不能有效衔接;运动员出口不通畅,高水平教练员流失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方式出现了根本改变,这使得运动员安置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传统训练体制的弊端,家长将子女送往竞技体育训练场变得步履艰难,导致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枯竭和根基萎缩,直接影响到“举国体制”的人力资源基础。运动员出口和进口变的不通畅。

目前我国从事专业和业余训练的专职教练员共约2.3万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具有省级以上专业运动员经历,不少人还是全国和世界冠军得主。为祖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不少高水平教练员纷纷流失国外,其中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排球等项目高水平教练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这些人的流失不仅造成我国教练员队伍的不稳定,还给中国队在世界上优势项目夺取优异成绩设制了一定的难度,高水平教练员的缺乏对举国体制的效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1.5传统专业队文化学习状况分析在建国初期,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欠佳,为了迅速摆脱这一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产生了集中培养运动员的思路。于是,我国的传统专业运动队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时的队员主要由业余训练的学生及青年职工等组成,他们立足于本职的学习、工作,在业余时间完成训练任务,这使得他们在各方面都具备较全面的素质。到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三级训练体系开始形成。当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及时补充优秀运动队,开始建立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选拔运动人才。当时,还提出逐步建立层层衔接,基础大、尖子尖的业余训练网,由体委系统主办、教委系统协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的竞技体育系统自办教育的体系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4年我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从此我国竞技体育完成了跨越式发展,竞技体育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快速发展,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人们开始反思,传统专业运动队文化学习暴露出了种种弊端:首先,在我国以前三级训练管理模式下,运动员的培养完全由体育系统负责,包括培养运动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部分也由体育系统完全包办(图2)。这种特殊教育制度,使得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脱离了文化教育的大环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得不到保证,导致了运动员的教育基础薄弱。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仅仅定位于为竞技体育服务,对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缺乏质量标准,既没有专门针对在读运动员文化学习方面的管理办法。而由于优秀运动员是双重身份,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只是形式化。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2我国三级训练文化管理模式

1.6我国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的优势与劣势

1.6.1我国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的优势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的体育行政、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财政支持四大主要体系有效地支撑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构成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基本框架。此外还有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运动训练基地体系、奖励激励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反兴奋剂体系、运动员保障体系、对外联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育宣传等多个辅助体系。国家专项经费的扶持,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为我国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同时,在强有力的支撑保障系统下运动员能够集中训练。我国的跳水运动名将伏明霞、郭晶晶能够通过两年半的训练在十四、五岁就取得冠军,这与国家的支撑保障系统的良好运转是分不开的。举国体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竞技体育实现形式,其他任何探索和创新都应该是这种举国体制的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而且任何形式的竞技体育的实现形式,不能脱离国家的政策方针的导向,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1.6.2我国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的劣势1) 影响运动员的全面的发展,同时给国家带来损失;

2) 运动员面临出口难的问题;

3) 我国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4) 我国传统专业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封闭性太强。

2清华跳水队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

清华跳水队成立于1998年伊始,成立之初就以培养“世界级选手”的学生运动员为目标。在10 a的发展历程中,清华跳水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跳水运动员,已逐步形成冠军培养的“程序化”。从伏明霞到劳丽诗、熊晴清、何姿、周吕鑫、林跃、杨礼光、王鑫,等,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支队伍能够像清华大学跳水队这样在短短的近10 a的时间里培养并输送出如此多的世界级跳水选手。

2.1清华跳水队学生运动员的动机、激励机制学生运动员运动动机的产生取决于2个必要条件:1)学生运动员个体的需要,称为运动训练内驱力,可分为生理内源性和社会影响性2种。2)运动训练过程中学生运动员训练行为的目标,称为运动训练诱因。学生运动员的运动动机主要受内外部动机的影响,同时运动动机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图3)。跳水运动员的运动动机具有3个作用:1)激发跳水运动员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需要;2)指向最高训练目标;3)强化跳水运动员持续进行运动训练。

图3影响运动动机因素结构图

2.2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科技服务系统现代高科技理论与技术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全面,深入地渗透和介入已成为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优秀的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程,没有科学的训练理论与技术的指导就不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我们认识到,传统的训练方式已不能适应运动员的需要,必须在训练上寻求新的路径和突破点。为此,清华大学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而是根据复杂运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问题,通过申请国家科研课题,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训练中的问题。科学训练的基本结构如图4。

图4科学训练基本结构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运动训练,使训练科学化,于2000年底,投资380多万元成立了一个联合科研小组,组织结构与辅助支持系统如图5、图6。

联合科研攻关小组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实践应用情况见表1。

2.3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支撑保障机制

2.3.1队伍学训结合“一条龙”的培养模式队员的培养以清华大学为依托,清华附中、清华附小为基础,形成大中小一条龙的培养体系。“大、中、小”学校在运动人才的初期选拔、基础训练、中期发展及高水平保持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体制与竞技体制结合的有力保障。 “一条龙”的培养模式的显著的优点:1)学习的系统性;2)训练的连续性; 3)目标的二元性。队伍通过10 a的发展已经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运动选手(表2)。

2.3.2教练员队伍的组合对于普通学生运动员的训练不能等同于传统专业运动员和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训练。为了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培养出真正能参加奥运会的学生选手,学校直接从国家队引进曾经带领队员连续卫冕世界冠军的国家级教练负责整个队伍的训练工作,这种引进高质量人才的方式为队伍的发展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助理教练员按照等级制度、相关的聘任制度、俱乐部运行制度等通过全国公开招聘进入队伍的,数量上按照队员的比例和运动水平而定(表3)。

2.3.3队伍运行的经费支撑保障高校运动队的运行经费是运动训练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训练的经费主要是由高校来划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清华大学在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过程中,体育经费的筹措形式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表4)。

2.3.4竞赛注册制度作为运动员持续发展的保障普通高校的学生运动员之所以运动水平上不去,除了招生、训练条件、教练员水平等原因之外,没有机会参加重大比赛和经费欠缺是两个重要的原因。清华大学跳水队以清华大学冠名独立注册取得与各省市相同的参赛资格,以保证队员能正常参加国内外的比赛机会。同时,与各省市联合培养获得双重注册资格以保证他们能够参加全运会、城运会。这种与各省市联合培养的注册方式也减轻了学校方面的经费投入,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但同时还是面临着注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清华大学近几年来因注册问题流失的队员见表5:

2.4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组织管理机制

2.4.1清华跳水队的管理模式队伍的管理模式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依照教育管理和竞赛管理两个方面的要求和原则,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机构设置、具体权限划分、运行操作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队伍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行政指令式的非独立的管理模式。它由学校主管体育的副校长或书记、各队主教练、领队、团委、学生处、武装部等人员组成。队员在学校时由班主任进行管理,平时的训练比赛由主教练统一负责,后勤工作主要由领队和辅导员负责,而主管体育的副校长或书记负责队伍的统筹工作。

2.4.2清华跳水队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是根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学校的特点来确定的。具体的实际水平来确定的,采用条块结合的纵向管理机构。管理机构设置如图7。

2.4.3队伍的管理方式、手段

2.4.3.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人本理念不仅要求领导要有良好的管理素质,教练员要有良好的训练素质,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教书育人,教练员的训练育人,行政干部的管理育人和相关部门的服务育人的积极作用,为运动员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环境。人本理念是清华大学跳水队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办学理念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的贯彻落实。

2.4.3.2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学生分布在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校,队员在学校没有单独编班,和普通同学一样每天上午在学校正常的上课,在学校里接受正常管理。每天晚上由学校给每名正式的队员配备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在学校上课时遗留的问题。为了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更好的解决学训之间的矛盾,学生在训练、就餐、及住宿方面必须按队里的要求统一进行。训练以外的时间及能够参与的活动由学生自行管理,而且在文化课的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鼓励他们多与普通学生在一起沟通交流。这样既不同于专业队的完全集中的管理,也不是相对分散的管理,是针对学生运动员的特点,根据学校的实际的情况,采用一定程度集中的管理方式。

2.4.3.3按竞赛的周期科学的划分学习、训练阶段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管理,是为了德智体美全面育人的目标服务的。作为学生,他们的时间安排应该服从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周期和规律,作为运动员,要经常参加高水平的比赛,又必须服从体育运动规律和竞技周期的要求,而教育的规律和体育的内在规律是不同的,学习和竞赛就难免发生冲突。队伍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学训结合的“分阶段有区别”原则。把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平时没有比赛的阶段,这时应充分按照学训结合的要求统筹协调,保证系统的文化学习和训练;另一个阶段是参加重大比赛和赛前阶段的训练阶段,这时训练和比赛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暂时停止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运动员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赛前的训练和比赛中,待比赛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的管理,让运动员尽快把所缺的课程补上,重新投入到学训结合的生活中。

2.4.4清华大学跳水队管理的目标一方面,清华大学跳水队以培养能够参加世界级比赛的优秀的学生运动员为目标。另一方面,以促进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此外,队伍管理的第三个目标是将学生运动员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体育特长的优秀人才,这也是队伍发展的最高目标。

2.5清华培养学生运动员文化知识结构

2.5.1学生运动员培养目标体系

2.5.1.1文化学习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学生运动员,使其不但具备可以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性比赛的竞技运动水平,同时还具备与同年龄段非运动员学生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

2.5.1.2培养目标的执行在文化教育目标的贯彻上,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管理部门、运动队等都应达成一致,以培养目标为基准,树立各项工作的重心。在目标的实现上,进行细化落实到学生运动员的个人行动中,将培养目标进行串联式管理。使得学生运动员时刻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最大限度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实现自我发展(图8)。

2.5.2学习与训练结合的现状研究

2.5.2.1文化学习时间与内容安排培养大—中—小一体化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其文化学习的时间与教材安排,对其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时间安排与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安排所进行的比较来看,二者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专业运动员的年训练时间一般为1 800~2 000 h,而学生运动员的年训练时间一般为900~1 000 h(表6)。

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补课。假期的时间安排要在统筹安排训练的前提下首先考虑知识学习的补课问题,对学生运动员采取集中补、分级补、个别补等多种形式,在课程上实行巩固知识点,扩大知识面,以补缺为主。

2.5.3文化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

2.5.3.1学习质量分析在清华大学培养跳水运动员的过程中,目前主要面临运动员的基础教育。清华大学跳水队所有队员文化学习成绩表现见表7。

2.5.3.2教、辅脱节问题为了解决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问题,清华大学对此做出了许多研究,并制定了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教学与辅导制度。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进行半天训练半天学习,并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辅导。现阶段学生运动员在小学、初中阶段都与正常学龄儿童少年在一起进行读书学习,学校教学上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与内容。由此一来,一些下午的课程便无法进行。在晚上的辅导中,辅导老师由于缺乏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不了解课程进步与其他一些相关内容,使得辅导只一般的学习辅导,没有从学生运动员的特点出发。

2.5.3.3教练员应该参与学生运动员学习管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没有走上一种“自动化”的运行机制。教练员在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上,过去只是单一的强调训练,在运动员文化学习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

2.5.4措施与建议

2.5.4.1文化学习责任制与制度化建设责任制的建立是教育管理制度科学化的具体表现。通过责任制的确立,进一步完善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制度化管理。以法规的形式出现,从而更加严格地督促学生运动员的自觉性,规范相关工作,使各方面因素都能得到调控和整合。例如美国NACC的相关法规,直接作为学生运动员的行动指挥棒,在促进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训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5.4.2制定特殊教学计划与学籍管理学生运动员由于半天训练半天学习,在中小学阶段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日积月累,最后导致学习跟不上。鉴于此,教育部门应该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制定特殊的计划与方案,让学生运动员不会因为训练和比赛而错过教学进程。在教材与学制上,尤其是中小学生,予以适当的放宽,在这里放宽并不是要降低要求,而是给予充足的保障。

2.5.4.3以运动员为中心,交互式沟通方式的建立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的。同样,运动员文化成绩的提高,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有效的沟通渠道。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全日制在校的普通学生,他们知识的获得与提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效益,就必须协调各方面影响因素,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取得各分力的最佳合力效果。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提高主要受学校任课老师、补课老师、家长、教练及管理人员等影响,建立及时有效的交互式交流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中间,应当保证每个细节都清楚、明确、毫不含糊,并确保每个人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图9)。

图9影响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各方面交流沟通图

2.5.4.4结合学生运动员特点开展多样化教学学生运动员因其兼有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具有独特的群体心理特征,其文化学习要根据个体特点而展开。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首先注重探究教学。学生运动员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改变单一纬度的学习概念,在学习中升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其次,要倡导自主创新的学习。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

2.5.4.5教材内容与教学时间的调整在培养大-中-小一体化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运动员在基础教育阶段进入中学以后,文化学习成绩都出现明显下滑。目前,清华培养的学生运动员都在清华附小、附中读书,使用的教材都是统编教材。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的内容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加,要求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同样要增加,这时学生运动员就面对许多困难。此外加上平时的缺课和比赛时的缺课,造成许多知识的遗漏,而没有得到及时的补课,学习跟不上,从而产生一些文化学习消极态度。针对这一情况应该由教育部门结合竞技体育规律,制定专门的文化学习课程,适当调整教材难易程度,以及延长基础教育阶段的年限,加强补课制度的建设,使学生运动员能够顺利过渡到高等教育阶段。此外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单一的知识吸收和咨询并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身修正性行为。

2.5.4.6加强师资及软、硬件建设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开了高素质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思想先导作用。首先是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科学教育思想,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鉴于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各方面力量,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探索学生运动员教育规律,不断革新现行的方法与措施,使得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工作更加高效和集约。另外还要不断总结经验,重视高年级学生运动员的示范作用。信息化日益完善的今天,应该切实加强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保证学生运动员能够获得更多有利其学习的途径。

2.5.4.7完善多渠道教育资金筹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出现,强调教育通过提高收费来解决发展问题。作为培养学生运动队的部门,应该走在现代体育经济的前列,以“产业化”的眼光来对待运动队的经营发展问题。我们说的学生运动员“教育的产业化”,并不是要对运动员进行高额收费,而适应市场运行的机制,结合其运动成绩影响带来的价值,拓展教育资金筹集新途径。

在关于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中,早就有人提出多渠道筹资制度。比如现在政府就积极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办学,广泛采取社会集资、民间集资、家庭投资、个人捐款等各种方式,来发展教育事业。运动员作为一直被忽视的文化弱势群体,其弊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表露无疑。在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上,引入培养资金的多渠道,建立专门的教育基金,不仅是保证清华跳水队持续发展的源泉,更重要的是为更多运动员文化教育真正得到实施提供借鉴。

2.6清华跳水队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优势、不足分析

2.6.1清华跳水队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优势分析

2.6.1.1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解决学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期间接受同等年龄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使运动员具有同龄人的教育水平。解决运动动员在退役后的就业问题,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有效的解决了运动员的进出口问题,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持续培养提供宝贵的经验。通过学训结合的培养,运动员的智能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水平的提高,对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分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给国家和社会节约大量的资金。通过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能够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运动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竞技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6.1.2集约、高效的训练教练员组在主教练的带领下不断开拓思路运用科学的训练理论、技术、手段按照学训结合的规律开展运动训练。对传统的训练实施科学化改造,使运动训练系统化、流程化,使运动训练摆脱了长期以主观经验为主的模式,对运动员的技术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控。清华跳水对自建队十年来,通过训练方法的革新,方法手段的改变,已经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选手。虽然由于国家大的体制、赛制的原因,有些学生运动员提前被强行终止学训结合的探索,但是他们在离开队伍时动作的难度就已经接近世界顶级水平,已经证明了业余赶超专业的可能。

2.6.1.3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清华大学具有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曾经培养出多位健将,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发展学生业余竞技体育训练、继续培养出一批国家水平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同时清华大学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学校,有责任承担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和多学科综合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国家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的改革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且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改革正向全方位推进,教育界和社会逐渐认识到教育改革不仅仅局限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而且更应该关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为一所学校若想完成该校的教育目标,达到教育目的,除了狠抓教学质量、完善专业设置外,还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如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学习风气、激励鼓舞人心的校训等等。学校只有把显性的教学、隐性的校园文化二者整合于一起才能够完成学校教育目标。总体来说校园文化对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优化学校管理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学校体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校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证明了校园体育文化已经形成一致的认识。

2.6.2清华跳水队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不足分析

2.6.2.1外围发展环境的制约队伍所直属的管理机构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发展的保障,与传统的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缺少有效连接,使学生运动员的培养空间受限。传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整个体系封闭性太强,同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不能给学生运动员提供公平的发展平台。传统的培养体系依然享有政策的支持、国家财政支撑、竞赛优先等保障进行竞技运动员的培养,而依托社会发展的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却没有这些方面的保障。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意识到传统的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存在的弊端,着手竞技运动培养体系的改革,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没有很成功的试验队伍出现,只能在现有的环境下缓慢的摸索向前发展,这样的发展结果引起我们不断的思考。如果国家不能改变现有的发展思路,给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所有的探索改革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2.6.2.2缺乏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高校的教育体制又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度的统一、高度的集中,使从属于高等教育体制的高校体育只适合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等,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竞技水平的发展程度受到竞赛制度的限制,如果不能与大的体制吻合,学生运动员的出口将会受到限制。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队伍的发展,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竞技体育在大学内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我国培养体系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起新的培养体系。但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从运动员选材、教练员选聘及学习训练的比赛体制和运行的机制均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学训结合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是具有现实可行性和重大意义的实践探索,试验结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由于各方面经验的缺失,队伍的发展只能摸索向前发展,这直接影响到了试验的速度和效果。

3结论

1) 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和“科学训练理论"为其核心理念。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存在着“培养主体垄断性"、“培养目标单一性"、“培养过程粗放性"、“培养手段强制性"、“培养内容随意性"等弊端。

2) 清华跳水队所代表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鼓励开放式的参与和平等竞争,为来自社会、学校乃至运动队的各类人才提供均等机会,该培养体系强调科学性,反对随意性;强调高效集约,反对粗放经营。这就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从而可有效克服现有训练体系退役后就业难的缺陷,这是对我国现有训练体制的改良和有益补充。

3) 清华跳水队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具有多重目标。培养的核心目标不再局限于提高运动成绩,而是使训练者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获得健全的心理、人格,完整的知识结构、完善的认知能力。

4) 清华跳水队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我国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参考模式。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地加快,清华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条件正在成熟,这一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 朱志凯. 逻辑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章士荣. 认知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 杨桦.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77-580.

[5] 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24.

[6] 张冰.于芬.刘俊玲,等.清华大学跳水队青春发育期女队员膳食营养与身体成分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6):671-673.

[7] 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12.

[8] 田麦久,等. 运动训练科学化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9] 田克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可行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308.

[10]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3.

[11]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

[12] 张冰.石春健,等.清华大学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研究过程理论架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577-580.

[13] 陈希.变革时期我国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R].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报告论文,2002.

[14] Hennessey B A, Amabile T M. Reward,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J], 1998, 53.

[15] Lepper M R, Henderlong J. Turning “play" into “work" and “work" to play:25 years Motivation[M]. Academic Press, of research on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ansone et al ed. Intrinsic and Extrinsic.2000.

[16] 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5).

[17] StephenK.Eigler and Gail Whitaker. Sport and Play[M]. Wm.C.Brown Publishers,l991.

[18] Dean Purdy(ed).Sport and Student Athlete [M].ARENA Review 11, No.2,1997.

[19] Robert L. Simon. Sports and Social Values[M].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1985.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高水平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新常态下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浅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浅议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浙江省高水平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