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湖湘文化

2008-03-12 05:39唐正芒李衍增
中州学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延安精神

唐正芒 李衍增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高度体现。湖湘文化的精华: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通过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湖湘文化;延安精神;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146—03

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自米脂出发东渡黄河,在这13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灵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本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标志,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湖湘文化指形成、发展和传播于现今湖南省界之内的一种地域文化。狭义的湖湘文化起源于北宋时期,形成于南宋初年,胡安国、胡宏父子南岳讲学,“卒开湖湘之学统”。其后,张栻携朱熹讲学于岳麓,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听讲,出现了湖湘文化的兴盛时期。南宋灭后,湖湘文化遭到摧残。至明末清初,因“船山而复盛”。随后,由于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湖湘文化又沉寂了百余年,直到近代才又重放光彩。在广义上,湖湘文化是对自古以来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称。湖湘文化以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为其精华。在这一文化精华的熏陶下,湖南历史上人才辈出。特别是到了近代,湖南人才璨若群星,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而且对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战争年代,湖湘文化融进了延安精神中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貌,从而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异地开花结果,对延安精神产生影响,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在陕北13年的艰苦斗争中,对湖湘文化的弘扬与推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大批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齐集延安: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彭德怀是人民军队的主要领导人,林伯渠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谢觉哉任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李富春任中央财经部长,李维汉任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徐特立任边区教育长,王首道为中央办公厅主任,成仿吾任陕北公学校长,贺龙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肖劲光任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司令,陶铸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滕代远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谭政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王震任359旅旅长……他们均担任延安时期党政军的高级领导,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他们身上所特有的湖湘文化因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延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爱国主义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湖湘文化的显著特点。屈原忠贞被谤自沉汨罗,有贾谊力主改革被贬长沙,对后世影响都极为深远。北宋《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的爱国精神与博大胸怀,更是感染、激励了大批湖湘子弟。在这种爱国精神的鼓舞下,胡氏父子多次请求出师北伐,收复失地。张栻以克复神州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志士。王船山以“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作法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左宗棠白发戍边,为国建功。在近代中国,谭嗣同变法殉国,表现了一个爱国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黄兴百折不挠,断指犹战,为辛亥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为宪法流血”的宋教仁,著书警世的陈天华,策动萍浏醴起义的刘道一,领导长沙起义的焦达峰、陈作新,以及护国名将蔡锷都是湖南人。总之,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湖南涌现了一大批爱国志士。由于有着爱国主义的传统,湖湘子弟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并将其自然地融进了延安精神之中。

坚持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具体地表现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当时,正确政治方向的内涵包括抗战救国的方向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明确指出:“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①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②刘少奇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③共产党人正是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凭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抗日救国的热情。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召唤下,全国各地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不远万里冲破层层封锁来到延安,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深受湖湘文化爱国传统熏陶的湘籍人士更是云集延安,以延安文化界为例,当时就有周扬、丁玲、贺绿汀、周立波、吕振羽等众多知名的湖南文化人。

大批的湖南人和全国其他革命者一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战胜了内外强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④可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二、经世致用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不尚空谈是湖湘文化的突出特点。从胡氏父子创立“湖湘学派”起,就十分“留心经济之学”,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探求富国强兵之道。胡宏坚决反对空洞的心性之学,而把治学的立足点放在为现实服务上。张栻主张经世力行,强调行是知的来源。王船山“言必征实”、“义必切理”,使实学思潮盛于湖南。魏源主张“以经术为治术”,力主扭转那种“泥古不切时务”的乾嘉考据学风,曾国藩“以礼经世”。由此可见,历代湖湘学者都提倡通经致用。

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学风深刻地影响了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少年时就对前人倡导的“经世致用”学风极表倾慕,并对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古训深表认同。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也是其他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对于延安精神的形成,对于实事求是思想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后又为校礼堂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特别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整风运动,成为确立和推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举措。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为延安时期全党全军和根据地人民思想行动的指导方针。

大批深受湖湘文化经世学风影响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倡导者,又是实事求是思想的践行者。时任边区教育长的徐特立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们嘴上能否背诵马列主义的词句,而是看他们行动上是否能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1940年,任弼时回到延安后,担任中央秘书长,他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在《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中指出:“要灵活地、切乎实际地去运用马列主义。就是说,要以马列主义的原则,以马列主义的立场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不要不顾实践的情况,只唱高调,套公式。不要变成公式主义者,教条主义者,主观主义者。”⑤负责边区司法工作的谢觉哉认为,要改变司法落后的状况,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从实际出发,不依靠群众,硬套书本条文。二是硬搬内战时期的司法经验。1946年9月他在一篇《案头杂记》上说:“原则定要把握住,不是在言词决议上把握住,而要在具体的事实上把握住。”因为从原则到事实,“中间尚隔一段颇长的路程。满口原则,且只停留在原则上,这叫空谈家,空谈家不会真懂原则的”⑥。

正是在这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不懈努力下,实事求是终于成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延安精神就是在实事求是的指导下,在实事求是的氛围中培育起来的,而实事求是本身又成为了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本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民本思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容。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有“民为邦本”的重民思想。胡宏提出“治道以恤民为本”。张栻认为“欲复中原之地……先有以得吾民之心”。王船山强调民心向背是政治统治兴衰存亡的根本。谭嗣同详尽地阐述了“民本君末”、“国有民而后有君”的思想。

湖湘文化的民本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毛泽东的《讲堂录》可见,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已觉察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众多湖南的仁人志士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哀民生之多艰”,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纷纷投身革命。他们革命为民,工作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延安时期,我党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要求全党同志:“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⑦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为了解决边区“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人民负担,亲自领导精兵简政的工作,节约了大量民力。林老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被群众誉为“老黄牛”。谢觉哉平易近人,与农民同吃同住,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他利用空闲时间,教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和选举投票的方法,深受群众爱戴。陶铸在工作中也十分重视人民群众,他在《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一文中,明确提出报纸首先要“面向群众,宣扬群众的英雄主义。最有价值的报道乃是群众的创造和群众运动中的典型事物”⑧。正是有着这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得以履行,延安精神的本质才得以形成。

四、独立根性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独立根性主要是指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湖湘文化的又一特征。首创是离不开艰苦奋斗的,而艰苦奋斗正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和显著标志。

陈独秀把湖湘文化中的“独立根性”称为“湖南人的精神”,强调其艰苦奋斗的一面。“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杖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⑨陈独秀说这段话是为了声援湖南的驱张运动,这场运动充分反映了湖南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艰苦奋斗精神。大批湘籍革命者正是从这次运动开始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的。他们在革命实践中,继承湖湘文化的这种“独立根性”,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艰苦奋斗。延安时期是革命的困难时期,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⑩。面对困难,受湖湘文化“独立根性”影响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毅然响应毛泽东“艰苦奋斗”的号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谢觉哉亲自参加延安大礼堂的设计规划,他组织学员和教职员工,上山伐木材,下河扛石头,日夜奋战,终于建立起一座可容千人的大礼堂。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结出的硕果。王震率兵驻守南泥湾,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唱“一把镢头一枝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经过三年的努力,把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滕代远也是艰苦奋斗的模范,他虽然公务繁忙,但还是在自己住所旁边的空地上种上白菜、南瓜等蔬菜,收获后就送入食堂,供集体食用。林伯渠带头艰苦奋斗,身先士卒参加生产节约运动。他下乡视察,不准特殊招待,拒绝车接车送。当时上至毛泽东,下至一般的湖南籍战士、工作人员人人勤奋努力,艰苦奋斗,自觉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这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边区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作为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彪炳史册。

在延安时期,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把湖湘文化中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等优良传统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湖湘文化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延安精神为湖湘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

注释

①②⑦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7、1059、1027、892页。③《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3页。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⑤《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4—235页。⑥《谢觉哉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1、162—163页。⑧郑笑枫、舒玲:《陶铸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第184页。⑨《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43页。

责任编辑:何 参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伟力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把延安精神带到长庆石化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