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08-03-10 05:21宋亚平
决策与信息 2008年1期
关键词:民生建设

宋亚平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必须紧密围绕这一关系到民生的核心重点来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一、深刻领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专门的一章单列出来,这是以前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从来未有的,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必须紧密围绕这一关系到民生的核心重点来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十七大报告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和坚定不移地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呢?我体会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同志曾经精辟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两大核心内容:一为“大力发展”,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为“共同富裕”,因为贫富悬殊也不是社会主义。两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体。无论是大力发展,还是共同富裕,最终都要落脚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来。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强调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集中体现,合乎国情,也顺乎民意。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追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建设领域的平衡、快速发展,而且还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的健康、协调发展。发展的目的则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最终归宿。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理顺分配关系,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着力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只有解决好全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全面开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七大要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积极推进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事业是民族振兴、富民强国的基石。同时,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人们获得基本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其受教育的程度构成了他在劳动力市场中收益和绩效的幅度。如果一个人因教育不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平等权利,那么,他后来就很难再有什么机会平等和收入公平可言。

十七大报告将“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充分表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维护社会公平、提升人民素质、防止贫富悬殊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学有所教”问题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千方百计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等,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学有所教”的实惠。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多年来,我省在扩大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经常对客商讲,你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什么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说穿了就因为本地群众就业出路少、压力大。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七大报告关于就业的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战略。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二是要推进就业体制的改革创新。必须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城乡劳动者的相关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拖欠民工工资,要切实解决好。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十七大报告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写人民生主题,说明党中央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坚强决心。报告中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些观点,有的是对以前的提法做了一些修正,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有的则是全新的视点,如“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我们从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新一届党中央对民生问题认识上的深化和方针上的与时俱进。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目前,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情是三件: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要完善传统的城镇劳动领域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要促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道路;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人口,只要符合条件,都要做到应保尽保,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打破部门、系统、地域、身份的各种界限,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各行各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效率,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

住房也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住房是体现居住权的核心产品,是人们生活最基本条件。十七大报告要求把“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

题,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保证“住有所居”。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医疗卫生理所当然地成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关键内涵之一。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二是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三是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把社会组织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四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三、具体落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途径方法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领域广阔、头绪繁多,百业待举,万众瞩目。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事业,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妥善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紧紧跟上前进的步伐,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方可事半功倍,形成一个全新的工作局面。

(一)以构造和谐社会为核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想灵魂。

实现十七大报告绘制的“五个有”宏伟蓝图,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几个思想认识误区。

一是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社会事业进步的物质基础,社会事业则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两者相辅相成。但在一些地方,片面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GDP被当成经世致用的万能标尺,以GDP论英雄,凭GDP用干部,促使一切工作只围着GDP这根“指挥棒”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有些地方不顾本地实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那些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却被明显地甩到次要的位置上,变成“有钱就搞,无钱就了”的盲区和薄弱环节。

二是重政府管理轻社会自治。政府和社会原本就不应该有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并在良性互动中追求和谐。但是,我们的政府从来都是“一枝独秀”、无处不在,无所不管,成了名副其实的无限权力政府和无限责任政府。这种重政府轻社会的行为结果,不仅使得政府的管理成本大得无以为继,而且导致整个社会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

三是重城镇建设轻乡村发展。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60%以上,社会建设的主要基础是广大农村。因此,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在农村。但有些同志却认为,农业效益低、发展慢;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农民则是一袋子互不统属的“马铃薯”,甚至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要想在有限的任期内创造彪炳政绩,只能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在城市建设上做文章。于是,各类“城市”广场、“世纪”大道、“欧式”街区、“休闲”花园等五花八门的东西脱颖而出。与正在逐步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相对应的是,农村的社会建设投入越来越少,结果“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三农”问题更趋突出,城乡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四是重眼前政绩轻长远利益。有些同志往往急功近利,对资源竭泽而渔,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恶性“透支”上,以破坏生态环境、牺牲社会建设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拆东墙补西墙,寅时吃尽卯时粮,不顾他人瓦上霜。这种“吃子孙饭”、“断后代粮”、“一代人的发展,几代人的包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五是重强势群体轻弱势群体。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个“民”首先是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老百姓。但不少干部心目中只有“老板”,没有职工;只有“贵族”,没有平民;只有经济,没有民生。在投资者和企业主面前,往往是卑躬屈膝,而对本地老百姓则耀武扬威。弱势群体正当的民生权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坚决的保护,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五个方面的“轻重不平衡”,看起来是具体行为,实质上是思想误区的外在表现。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得在灵魂深处来一场“大革命”,然后才能变成我们自觉行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并且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创新,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结合湖北的实际看,这些年的迅速发展,是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和实现的。因此,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坚定不移地以改革总揽全局,通过改革创新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省当前抢抓机遇,摆脱落后,赶超先进的“不二法门”。

一是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型。凡是个人能够依法自立自主的事情,社会坚决不管;凡是社会能够依法自立自主的事情,政府坚决不管。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营造一种让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创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制度环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让生机与活力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像火山一样强烈进发,让社会财富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象涌泉一样地流淌不绝。

二是明确和强化政府在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凡是属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力与责任,一律还给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凡是属于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则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而不能打着改革的旗号,通过所谓“产业化”、“市场化”的形式甩给社会,增加人民的支出负担。

三是创新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履行社会建设责任的最佳实现形式。湖北省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创造出了农村公共服务“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几年来的运行实践证明,这一办法不仅使乡镇精简了机构,赶跑了很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降低了运行成本,强化了政府效能,而且又明显地提升了服务品

质,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也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提供民生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要尽快撕开“以钱养事”这个“突破口”,上下联动,左右共振。县乡两级政府的工作职能和机构设置,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努力使民生领域的微观服务社会化。

四是完善省县财政管理体制,确保基层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经济能力。小河无水大河干,强省必先强县。近年来,湖北推行的扩权试点和财政“省管县”被誉为一大善举。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财政支付能力还比较弱,很难承担起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投入责任。因此,按照十七大报告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精神,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新路子。我认为,应实事求是地调整现行的分税制办法,以省域为单位实行财政统收统支。在新的条件下实行完善的统收统支体制,基层政府没有财政税收上的后顾之忧,只管埋头做事,努力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任务,对抑制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克服其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因利益驱动导致的缺位、越位、错位现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产生极为明显的重要作用。

五是积极稳妥地开放地方资本市场,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种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要求,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紧密围绕本地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权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包括资本拍卖、场外交易、柜台交易以及各种形式直接“一对一”的交易活动,为社会建设创造多渠道的项目融资、证券融资、股权融资和信贷融资渠道。

(三)以提升效率效益为目标,统筹安排、循序渐进,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正确选择。

效率和效益既是经济建设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建设的生命线。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则是最终实现效率和效益最优化的根本前提。从宏观层面上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全国具有普适性,但在微观操作过程中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追风,一味地“东施效颦”。

一要冷静地审时度势,紧密围绕本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要的民生问题人手,确定自己的座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好一个顺应社会进步,符合百姓意愿,适宜政府能力的社会建设整体规划。并且通过适当的秩序和适宜的形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规划的制订,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和贯彻执行的积极性。

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湖北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切不能一哄而起,互相盲目攀比竞赛,更不可耍“花拳秀腿”,搞成应届政府领导人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我们应该本着向历史负责、为人民负责的态度,从现实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社会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以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转变干部作风,真抓实干,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组织保证。

要想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作做得积极主动,干出点名堂来,当然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某种角度看更取决于领导班子团结战斗的状态和“班长”统帅全局的能力水平。作为领导干部敢不敢进行改革创新,能不能带领群众冲破困境去赶超发达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有没有条件与机会的问题,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种不怕丢“乌纱帽”的民本精神,有没有一种抢抓机遇的风险意识,有没有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冲动,有没有一种对人生不甘平庸的事业追求,有没有为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敢于献身的坚强党性。我们应该信守这样的原则:只要是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对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繁荣有利,对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我们就应该坚决地干,大胆地闯,彻底地改。

增强驾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本领。提高处理社会复杂事务的执政能力,已成为我们领导干部如何保持先进性的“试金石”。要承受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其艰巨性丝毫不比当年毛主席率领我党从西北坡“进京赶考”时轻松。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并且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是一种既损人品又害事业的病痛。不唯上,不跟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走自己看准了的适宜本地区本单位社会建设的正确道路,尽管可能很艰难,但只要我们没有私心杂念的骚扰,守住道德的“底线”,挡住功利的“诱惑”,耐住舆论的“寂寞”,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操作、真抓实干,迟早会显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效来。中国历史一向信奉以成败论“英雄”,虽说不一定正确,然而当改革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人民群众就会拥护你,爱戴你,所有的误解和委屈便烟消云散。从大处讲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小处讲则叫“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领导干部最大的幸福追求。

猜你喜欢
民生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