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杰 王砚平
曾经,著名歌唱家彭丽媛以一曲《赶牛山》红遍大江南北,牛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人们为什么赶牛山?
从形体上看,牛山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丘陵,赶山的人群,也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百姓。但是,换一种角度,从历史上追溯,厚重的历史文明深刻地诠释了其高贵而丰富的内涵。这里埋葬着中国著名的宰相管仲,埋葬着春秋霸业的创始人齐桓公,埋葬着田齐威、宣、(泯日)、襄4代诸侯王和汉代少年英雄终军,还埋葬着无数的周朝、汉朝贵胄。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像这样的人群的相聚,也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这是齐国古代精英的安归之所,也是周围百姓休憩放松的灵魂公园,正是:牛山不高,先贤闻名;灵山热土,王侯陈陵;古齐遗风,存于苍生。
久远的历史遗迹
《辞海》记载:“牛山,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南”,自春秋战国以来即负盛名,列入临淄八大景。一次,齐景公去牛山游玩,登山远眺,见自己富丽堂皇的宫室,想到自己一旦死去,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将烟消云散,便掩面大哭。晏婴讥笑说:“生与死是规律,前面的国君不死,怎么轮到你做江山?”后人在此刻石,题下“景公流涕处”石碑一方。
齐宣王时牛山上的树木就不多了,孟子到齐国前,曾听说牛山的优美,但一见之后,大失所望,故而提出“爱林护林”的警告。后人也以“牛山”来形容山顶光秃、草木不生的景象。
明、清两代,有人来山上游玩,作诗寄兴,勒石立碑,有几任知县还亲自与百姓在这里植树造林,不几年,佳木葱茏,绿茵遍地。清代还从山腰至山顶建起多栋庙宇,台阁楼榭,香火缭绕。那时这里风景秀丽明媚,阳春三月,温泉水气升起随风飘荡,似薄雾,如细雨,拂面吹来,沾衣欲湿,被称为“牛山春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人们都来赶牛山,商贩云集,游人如涌,游春登高,酬神、交易,邻境的青州、广饶、淄川等地的客商也来不少,赶牛山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那时牛山上建有多种宫观庙宇,香火很盛,逐渐形成了民间传统的赶山,酬神经商,热闹非常。这就是人们俗称的“赶牛山”。
对于赶牛山的盛况,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游览牛山后的优美诗句。唐朝诗人杜牧就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诗句;清代的邓性有“新鸠初唤雨声中,山色烟凝倍觉清”的感叹;清代吴历昌有“牛山云物色蒸蒙,烟树迷离卜岁丰”的诗句;清代赵执信有“绿树连天村雨暗,牛山何处见金牛”的抒怀。牛山景观,在《山东古迹名胜大观》中也有描述,并附有照片。如今牛山残留的仅有雕龙柱、圈龙式莲花座、柱基石和支石。另有民国十三年石碑一方,刻“玉精明化”4字。人们来赶牛山,一是凭吊和纪念一代名相管仲,缅怀齐国先贤;二是祈求平安、幸福:三是踏青、游览放松心情。
亦真亦幻的传说
厚重的历史,赋予了牛山太多的传说。相传黄帝大战蚩尤,屡战不胜,命大将“神荼”“郁垒”提了一只夔牛,做成战鼓,把牛头、牛骨埋在山上,夏天的夜间,能听见山上牛叫,人们称此山为牛山,每年春、秋季节都前往祭拜。另一个传说是,牛山之名起于姜太公。姜太公被封于齐地营丘,在来齐国时,乘月色赶路,不远处有一头牛在前领路,一直把他带到淄河边。牛不见了,摆在面前的则是一座巍峨的山,姜太公便把这山封做牛山。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蒙蒙细雨的春天,有一放牧人来此山放牛,原来牵着一头牛,放着放着就成了两头、3头……最后成了一群,大家认为这是个放牛的好地方,因而命名此山为牛山。第4种传说是说朱洪武年幼时常常来闵子山、牛山放牛,他和他的同伴把牛烧吃了,把牛头和牛尾分别插在山的两头,故意回家告诉主人,说牛钻进山了,主人听后认为岂有此理,急忙到了山上,果然见牛在山的两头,一边是头,一边是尾,拉拉牛尾,牛头在山的另一头哞哞直叫,(传说这是山神爷爷在帮着学牛叫,因为他是将来的皇帝而惊动了山神)因此牛山而得名,这显然是神话传说,因为朱洪武比春秋晚1000多年,纯属无稽之谈。
另一个传说得名于古时候徐姚孙子柏的故事。古时候徐姚有个大财主孙子柏,夸耀从北京到沂水有自己两丈宽的通路,自己出门不踏别人家的路,一天,他到了牛山附近的瓜地,到地里找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对种瓜人说:“这瓜你给我看着,我要以高价收买,暂时半价,待瓜熟时自己来摘”,并付足瓜钱,种瓜人谨慎看守,农历十月快到了,还不见定瓜人来,看眼天气渐冷,霜冻将至,如不快摘,瓜冻坏了岂不瞎了钱,便索性把瓜摘了,不多时孙子柏来了,见瓜已经摘下,便问:“这瓜还未熟,你怎么摘了呢?”种瓜人便把天气渐冷怕把瓜冻坏之理讲了。正说之间,山中走来一头金牛,传说是山魂幻化出来的,牛长山就长,孙子柏一见,忙搬起西瓜向牛头砸去,想打死牛发个大财,恰巧打下了牛的一个角,牛就钻进了牛山,孙子柏什么也没有得到,由此说牛山是一头金牛,有神气,这牛因被打掉了一支角,一气之下便不再长了,又说泰山是一头羊,因其神体从未受伤,一直在长,所以牛山就小于泰山了。
赶牛山习俗的兴衰
从明朝后期开始,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赶牛山的风俗逐渐形成定例,到清朝时期达到高峰。当时,赶牛山是当地极其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赶牛山中止。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恢复,赶牛山一般为3天。文化大革命期间,赶牛山再度停止,走向低谷。“文革”以后,百废俱兴,庙会随即复苏,但规模不大。
20世纪90年代,随着管仲墓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赶牛山规模空前,除了各种物资贸易交流外,另有象棋比赛、拔河比赛、鸟王比赛、斗鸡表演、秋千表演、杂技马术、民间歌舞等各种文化活动到庙会助兴。赶牛山成了集贸易旅游、娱乐、宣传齐文化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北山西村以管仲墓为依托,辟建管仲纪念馆和中国宰相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馆区和园区两部分,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539平方米,由五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馆(中国宰相馆)组成。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与景区内的田齐王陵、马莲台、太公湖等景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太公湖为中心,南有管仲纪念馆、田齐王陵、马莲台、稷山汉墓,北有中国古车博物馆、齐故城的齐文化旅游黄金线。
现在的赶牛山以齐文化为内容,整个活动一般历时5天。开设了珍奇工艺鞋收藏展及剪纸、年画展,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成为以传统活动为基础,文体活动为内容,集贸活动为辅助的新的大型民间活动。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