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丰厚 引人入胜

2008-02-19 00:58徐桦君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文章作文

(徐桦君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并致力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什么是考场作文的文化底蕴呢?主要是指作文的内容蕴涵着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渲染着某种文化氛围,突出着某种文化特征,体现着某种文化风情。具有文化底蕴的文章,往往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它们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文化的理性鞭挞假恶丑;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这类文章文势足,可读性强。

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个性、才华、文化底蕴的平台。许多题目或明或暗不约而同地指向对文化底蕴的考查,如“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春夜细雨”“怀想天空”“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等。从阅卷实际看,高扬起“文化底蕴”大旗的考场作文,基本上都能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具有文化底蕴呢?

一、 引入诗文名句

经典的诗文名句如一粒粒光彩照人的明珠,或精致典雅,或豪放雄浑,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写作时,从诗文的海洋中采撷一些经典名句,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满诗意,余味无穷。

请看2006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生息之辨》中的两段话:

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若无片刻之憩,白乐天何可作此词焉?春风十里,荠麦青青;若无须臾之息,姜白石何以工此曲哉?天姥连天,蜀道危难,若无俄尔之寝,李太白何能作此千古绝唱;潦水寒潭,烟光暮山,若无瞬日之息,王勃何以作此万人传唱之赋也!

呜呼!于古然,于今然,劳逸结合,生而有息,息而为作,作之而息,此其两者,相成相依,不可断绝。

作者引用了白居易、姜夔、李白、王勃四人的诗句,对“生有所息”进行了诠释,由此得出“两者相成相依”的观点。语言精练,化用贴切,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与文化素养。

二、 点击古今名人

古今名人为人类提供了生命范本,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命歌唱,他们的生活思考,历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论据。把他们写入文章,能增添人文色彩,增加文化底蕴。

2005年湖北省高考高分作文《心是莲花开》写到:

走过历史,在壮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中,无望英雄的勇气与决心令我敬佩;一代霸主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令我感动;诗之“鬼才”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不禁为兄弟情殇而哭泣……

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至纯至美的一抹倩影,让少年的心“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圣杜甫的“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让我瞥见一份双宿双栖的自由与亲密;还有欧阳夫子甜蜜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千年之后,仍纯纯地回响在天地之间。——情之重也,如我枕边的一滴泪,你心中的一湖水。

作者直抒胸臆,点击了荆轲、曹操、曹植、杜甫、欧阳修等历史名人,来阐发“入世与出世”的主题。历史名人与经典诗句交相辉映,作者真情与名人思想融于一炉,使文章内容厚重,文化底蕴陡增。

三、 链接文化名著

文化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古往今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适度、合理地链接它们,能增强文化底蕴,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请看2006年内蒙古高考高分作文《重拾昔日的辉煌》中的几段话:

当年,黄帝为人治病,留下了《黄帝内经》。可曾记得,它为后世“悬壶济世”开创先河。人类文明从那里开始,告别了蒙昧,走出了蛮荒。

当年,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划出了《甘石星经》,为地球的寻根之旅宣誓授旗。抱着一飞冲天的愿望,现代中国航天人踏着万户的足迹,驾着神舟,在太空翱翔。

《左传》《史记》像龙一样雄踞在文学最高峰……

唐诗宋词灿若星河,诗人学者百家争鸣……

四大名著、《四库全书》诠释了一个鼎盛的封建时代,人类文明在那里极尽辉煌。不管是横眉怒目的脸,还是金戈铁马的卷,都让历史活灵活现,大放光芒。

作者紧扣“重拾昔日的辉煌”这个主题,列举《黄帝内经》《甘石星经》、四大名著等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一系列著作,印证了书本承载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道理,启迪读者回归文化典籍。文章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四、 融会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最原始的文化,也是一种品类丰富、内涵深广、载体独特的文化。在考场作文中融会民俗风情,能有效地表现文化传统,使文章富有民俗气息,从而增加文化底蕴。

2007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忆江南》用优美的文笔勾勒了一幅江南服饰风情画,意境悠远,清新自然。作者通过富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服饰风情画的展示来阐释江南文化的消逝与传承,构思巧妙,韵味无穷:

江南的服饰走的是秀美与浑然天成的路。不知是多少年前,妇女们便身着立领掐腰的深蓝或淡紫的独特服饰,头围着独特的头巾,行走在日升与日落之间。江南女人早晨必戴头巾,与此地温润潮湿的气候有关,这也正是江南人的细腻之处。江南服饰,较之于古巴蜀之地人们的旷达衣着,少了飘洒却多了灵巧;较之于苗族姑娘身上五彩缤纷的银饰,少了纷繁却多了素雅;较之于藏人古朴宽大的衣袍,少了粗犷而多了文质彬彬。

五、 借助文言形式

文言文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精华,具有字句精练、言简意赅等特点。在高考作文中,如能采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述,能增添无穷的文化魅力。

2007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临川赋》写到:

人歌人哭,鸟来鸟去,而念浮生若梦,古冠今丘。东风悠悠,春江去去,旧时风华,今日芜苔。右军感于死生,而兰亭已为陈迹;子安感于兰亭,而《别序》已成绝唱。古人之感于天地为逆旅,光阴为过客,良有以也。呜呼,此所谓行于消逝也!

今兹临川,即景触思,感怀于时,聊作此赋。或曰:“是逝者,不可及也!”或曰:“来者,不可量也!”吾今方刚,当奋其伟力,英姿雄发,铸业于斯世,无愧为人杰,亦使毋有老大之悲也。

文章引据论述,气势开阔;古今对比,入情合理;文言句式骈散交错,炼字铸句,浑然天成,得高分理所当然。

除上述五种方法外,同学们还可以采用故事新编、借古讽今、化用典故、回顾历史等方法使文章具有文化底蕴。

然而,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自从2001年全国卷高考高分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后,具有文化底蕴的文章开始流行,成为大家竟相追逐的一种时尚文风,因而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从有关媒体披露的信息看,阅卷专家对这类文章的八股模式十分反感。因此,同学们写作时务必注意下面三点:

(1)准确把握史实。对史实的了解应全面、客观,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张冠李戴。如果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全面、准确、深入,作文就会有高度和深度;反之则使人失笑,影响得分。比如,一位同学在运用“纸上谈兵”的典故时,将赵母说成赵父,闹出了历史笑话,降档减分是必定无疑了。

(2)重视化用贴切。写具有文化底蕴的文章要求同学们有文化“积淀”。这个“积淀”,是指将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使用。一定要切记,是自然融合,是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而不是为“用”而“用”,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片面地以为多引用些古诗词,多卖弄些学问,就有文化底蕴了,实在是大错特错。说到底,作文是智性、情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内在修为的外化。

(3)打破“穿靴戴帽三段论”的结构模式。所谓“穿靴戴帽三段论”结构,是指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文章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有关阅卷专家指出,不是说这种结构不好,而是由于这种结构已经成为模式,且文章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又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对这种模式的作文,我省已采取了打分偏严的政策。所以,同学们写作时,一定要打破这种结构模式。

当然,文化底蕴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所谓“功夫在诗外”,平时努力积累,考场上适当运用,才能写出好文章。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文章作文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