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艺术设计之中庸精神

2008-02-18 09:11袁恩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艺术设计

袁恩培 何 明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市场经济产品的同质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剧,在经济领域竞争过程中,已不再停留于产品初级使用功能和同化品质层面的竞争,而逐步演化为设计能力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高层次方面的尖端竞争。这就促使艺术设计产业中设计对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衍生再发现和民族审美传统符号的追根溯源式再创作尤为迫切。文章将着手于从稳定和影响中国社会千百年的“中庸之道”精神文明系统对中国艺术设计视觉系统的交集部分进行讨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与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元素与艺术设计原创艺术性的后传统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析。

关键词:中庸之道;艺术设计;中国概念;文化基因;设计伦理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118—04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为古老中国的存在、稳定、发展、繁荣发挥着伟大作用的思想——“中庸”,它集聚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生死存亡、民族审美等。中庸在英文中译为“GOLDEN”,意为黄金分割平衡原理,是指对人与事物的一种最佳权衡处理优化方法。对于中庸思想发源地,且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磕磕碰碰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要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致胜之道,如果不从自己的生命基因角度去寻找答案,就很难拥有在未来世界残酷竞争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权,也就更难激发整个民族的创新想象力和可持续发展设计力。

为此,笔者经过反复比较与研究,试图在中庸思想文化体系下为中国艺术设计关于现代颠覆传统现象和设计的原创性方面寻出生命的脐带和探析他们在过去、现在、将来所呈现的不同语汇状况。

一、艺术设计与中庸之道的思维交集

(一)艺术设计理念的中庸隐语

中庸之天人合一观源于哲学领域,应追溯到《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这种和合统一观念经过千百年来的沉积发展,对国人的性格特征、民众心理的影响均渗入本质。

在设计学范畴中,设计的天人合一哲学概念越来越为当代设计人所滥用,真正在设计过程中,寓天人合一积极生命理念的、形神兼具的、有很强表现力的符号图形作品却极其少见;天人合一已成为设计界的陈词滥调,究其因,源于对中庸之天人和合观念的误读,乃至意外脱节和时空错位。准确地解读中庸,把握中庸内涵,必须从解读《中庸》开始,其开篇即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至高境界。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样可以作为当代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理想境界的指导思想。其后,中庸思想在工艺设计理念中表现为“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淮南子·时则》的天地时和合观认为,“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钟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有形则有声,音之数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天文》在设计上讲求一种和谐适中的度量衡原则。

在艺术设计中,形式与意义的中庸语汇在于“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对于这种可以与天地并立,化育万物的天人合一设计观,正是形意设计在哲学高度上的艺术整合。

(二)中国艺术设计早期历史的中庸溯源

早在春秋战国之初,中国就有一部关于工艺设计方面的古籍《周礼·考工记》问世,此书是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是最早体现中庸精神内涵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书面记载,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文中所述“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地、工、材之和合才为良”等典型的中庸和合工艺设计美学思想根深蒂固。近代清朝中期散文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在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方面提供了珍贵的文艺理论价值和生活审美范式,“房屋忌似平原,需有高下之势”,主张“因地制宜之法:高者建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者叠石为山,高处俊水为池,二法也”,“开窗莫妙于借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文中所体现的和谐适度天人合一设计美学对今天之艺术设计实践仍有着可资借鉴的作用。

如非要给中国设计定义一个先祖的话,春秋战国时期伟大工艺设计巨匠墨子受之无愧。他强调设计的功能性更重于装饰性,提倡工艺设计的实用功能性和装饰的适度性,这就透着强烈的中庸适度优化原则方法论。中庸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讲和合即是一种恰到好处状态的调适,并非一种无原则的妥协与折中。这对于作为人类生活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设计行为来说,为实现人类某种需要而进行的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的中庸式掌控,无疑将更有利于中国原创性设计中对中国元素形神兼备、相得益彰的协调表现起着根本性的规范作用。中国本土应用设计的中国元素形象表现和内涵意蕴的挖掘再创就是天人合一的中庸和合的演变历程。

(三)中国艺术设计对中庸的消化与转换

《说文解字今释》中提到“设,施陈也。从言,从役。役,使人也。意思即为布列陈设,施,旗旖施也。有布列之义。由言、由役会意,言以口使,役以手使”,“役是用来使人的东西;计,会也,笄也;从言,从。意即会,合也;笄,通算,数也;从十,合十人共计算之”。由此看出设计其本身固有之含义中诸多元素之合和,是人意通过谋算合计后把陈设铺成在布局上的一种融和装饰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质的状态。

关于中国古代所呈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哲学观在传统古典设计上体现出始终是一团和气的和合审美意识,设计理念与中庸儒家思想的重叠,使得古典设计的根本目的尤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中庸思想所强调的“中”即为正,意即“当为矢着正也”,箭射中靶、秤与秤砣之间平衡位置关系的正确结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以走极端为非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正之道”。毫无疑问,这就完美地解决了设计的审美性和功能性的统一性问题。我们的远古祖先在最原始的设计中就产品实用性与审美性两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中庸和合,他们在注重产品功能实用的前提下,也把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愉悦、感观生理舒适作为重要的考虑方面。在诸多文物工艺品中我们惊叹古器物装饰审

美形式是如此完美的寓于器物的实用功能,并传达出很强的中庸思想人文精神。

二、中国艺术设计与中庸之道联姻的现实需求

(一)艺术设计的现代处境及其发展方向

在土地、黄金、石油资源面临严重匮乏的今天,世界经济发展低迷,股市行情持续走低,全球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麻省理工(MIT)斯隆管理学院院长莱斯特·梭罗(Lester C.Thurow)在其撰写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认为,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关系和低迷不振的经济发展中如何找到希望,他断言,人类新的致富元素已不再是土地、黄金和石油,而是文化、数码和设计;在这种环境之下,企业的成功,绝对与其文化含量、数码含量与设计含量成正比。设计俨然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致富元素之一。由此,艺术设计在经济比例中的加重,无疑带来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问题。

当今的设计概念完全区别于过去狭义的设计概念。过去的设计概念只是着重在物件造型和视觉等层面,而当今的设计概念则是360度全方位的设计概念,它除了艺术造型和视觉范畴之外,还需考虑到整个市场、生产、采购、物料甚至社会形态等等。作为造物主体的设计师不仅仅只关注物件本身,更需要关注构成物件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即市场营销、材料选择、生产流程、物流、人文、科技、环保、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等。

20世纪著名的日本室内设计师内田繁就时代更替下的设计方向问题发表了比较典型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产生的物质主义时代观将向物与物之间相联系的柔性的创造性时代转换。这是从“物”向“事”的变化,是“心和关系”的发展,也就是说是从“物质”的时代向“关系(心)”的时代转变。他指出,关系时代特征,地域社会的复兴,与自然的协合,个性的尊重,家庭和共同体再认识,多样化和关系的连锁,解释与认识的重视,故事传说的再兴,信息化理论,生命与自然理论,关系与创造,将为艺术设计提供坚实的现代理论依据。21世纪的设计将更加重视看不见的东西,重视关系的再发现,方法的追忆和内心的反响,将趋向综合性的设计方法;个性的尊重,文化的认同记忆,基础性的物质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协同和交流,实现其一致性,使设计更加人性化、社会化。

设计师所受到的影响,必须立足传统,并从中获得滋养,并整个放在实践中经过一番消化,才会表达出真正的民族经典。我们需要将重要的东西放入现代语境中唤起人的本性,从而引起传统文明的回归与再创作。

(二)中国概念在全球商业市场的走红态势

中国的古老存在和现代的复兴崛起,倚靠手中的一张中国牌即“中庸之道”。对中庸积极与消极的阐释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利弊评价,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史上,关于中庸就有十九本重要理论研究,每一次研究获得的新诠释和新发现,都使得中庸理论得到新的蜕变与发展。在五千年的语言表达中,国人常说的“一般、可以、不错”充满和气和谐的语汇体现着中华民族包容性和民族韧劲,炎黄民族之所以生存到现在,这份中和的韧劲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正以西方文化和体制为楷模,竭力对自己世界观与文化理念进行完全颠覆、全新整合,改变甚至革除原有的传统,进行着新形象的集体探索。美国人类学家基辛认为:这种努力是极端困难的,因为如果这种形象与转变要成为可能,就会失去人类的多样性;人类的多样性不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也指地域群与地域群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特性;失去人类多样性的世界,可能会付出惨重的、后患无穷的代价。这正如地球需要保持多种生物才能达到生物界的平衡一样,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必须依赖多元文化和智慧的渗透。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正使得生物圈内的物种急剧递减,同样,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观念也正在使得文化圈的文化种类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庸精神代表东方民族的个性、包容性、时代性,在世界人文生态多样性资源里面成为重要的一极文化力量,因为具有极度弹性而得以保存不亡。

最近两年国际拍卖市场上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异常火爆的局面,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中国元素的增多,单件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以中国艺术品为主题的拍卖会成交率更是节节上升。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中国艺术品在拍品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升到了70%,“到中国”已成为全球艺术市场流行的话,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商来中国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打出中国元素和中国概念的王牌无疑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把杀手锏。

在设计改善生活,文化影响世界的今天,伟大经典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无疑为设计产业注入一股鲜活的力量和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惊喜。中国的艺术设计必须要注重很强文化战略意识,因为其生存基因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今,中国的艺术产业市场在国际市场上逐步走红和崛起的态势,就表明中国艺术和设计产业市场发展的文化战略是商业价值取向的一种最佳选择,也是站在文化大背景下对艺术产业自上而下的全局审视,代表着艺术设计产业的一种高度;要提高艺术设计文化战略意识,就要提升文化认知上的自觉,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庸之道。

三、中庸之道在视觉艺术范畴的存在与认同

(一)中国元素之水墨与文字

中国元素之水墨,堪称代表中庸精神特有的视觉经典范式,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对于黑墨有着近乎偏执的崇尚,根源于先秦阴阳五行学说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包罗万象的中庸世界观体系。《易经》中记有“天玄地黄”,《道德经》中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都是一种出于对黑暗神秘宇宙的敬畏和对幽美虚空、飘渺不可知的一种逍遥式“道”的顶礼膜拜。这种单纯的老庄式逍遥游水墨元素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墨已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成为中庸之道哲学渊源的意象和中国书写权利的象征元素。

与水墨并驾齐驱的另一符号即中国的方块汉字。古来传说,仓颉造字时,“仰望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依类象形,肇于自然”。汉字出现,天地震惊,“天雨粟,鬼夜哭”。从汉字本身来看,其语法、结构适合容纳各种模糊而漂浮的歧义,复杂而不确定的象征,可缩短可延展的隐喻,中庸式的文化属性,造字方法、表意结构和使用模式成为了最古老三大文字系里唯一流传下来的汉字,实属不易,这不得不归功于汉字符号本身造型、释义、发音呈现的中庸之包容强势特质。

水墨和文字的特有使用主体——文人就颇具中庸气质。水墨与文字恰到好处的把中庸之道形神兼备的符号意象化和延续在过去的历史中,现实的存在中,和将来的未知中。

(二)中国艺术设计的中庸伦理道德认同

人类学进化派的学者E.B.Tylore认为:“无论研究文化的科学处于怎样的萌芽状态,但是有一点是

越来越无疑问的,那就是甚至看起来特别随意而偶然的现象,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系列特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就像力学的事实一样。”这句话表明,研究中国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及其中国艺术设计所呈现的精神思想,就必须要把这些问题存放在中国的文化结构尤其是中庸之道背景下来考察,关于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由亲而尊”、“由仁而义”、“由人伦而政治”、“由父子而君臣”、“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这样一个伦理亲疏过程可以说是中庸之道的伦理基本出发点,影响着古代设计造物思想并体现在早期的工艺作品中。古代设计早期,无不具有很深的政治阶级烙印,以商代末期的青铜鼎为例,整个青铜鼎形象庞大、浑厚、规整,纹样以饕餮纹(兽面纹)为主,整个纹样给人以恐怖、狰狞之美,震慑人心。从整个气势看,即体现出奴隶主王权统治的神圣威严和不可侵犯性。随着时代的推演,设计也更为人性化和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化审美情趣。以明清园林、建筑为例,造园者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石、引水、植树、栽花、修建亭馆廊轩、改变地势起伏,化整为零地分割空间,在曲径通幽中,创造丰富耐看的空间,并通过多种手法结合应用。从古代造物活动中发现,设计的伦理性因素将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就其研究和关心的问题而改变。

那么,对经济复苏的中国来说,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经济发展缓慢低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人们文化认同感疏离,全球能源危机恶化等问题,设计的伦理性就成为现代设计课题中更重要的关注因素。在许多古代造物活动中已开始关注设计的伦理性问题,并使这类造物结果成为设计历史长河的伟大经典。这对现代的启示就是应该择取中庸思想里面“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并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致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高明,所以覆物也”,“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的思想内核。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人与动物、关注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有价值的设计伦理思想,来指导现代的设计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进一步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时代,人的需求和需要变得更为多元化,显然艺术设计应实现更为丰富的生活层次。

现代艺术设计的伦理性即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与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相吻合,实现设计的人性化。这就要求实现设计对中庸精神重新塑造,实现设计向新的趋势发展以及赋予设计更深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伦理因素,伴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目的不断深入,艺术设计伦理性由情感交流逐步转向文化认同和人文关怀层面发展。注重设计本身的思考,以设计意图为中心,关注设计本身的功能、装饰、材料等等。从设计物出发,建构设计的单层次内涵;注重设计与环境因素的协同,实现更广层次的设计内涵的建构,关注与环境相生相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注重设计的伦理性,就是关注设计的人文中庸和谐内涵,和注重设计的节能可持续型发展,这将为在高耗能时代,使设计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摆脱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困境开辟一条出路。

四、结语

“上天之载,无声无息,至矣”的中庸最高境界,其科学含量成分在当代人类个体生活状态中,有助于宣扬人本身的性善,尊重人们生活的满足幸福感;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强调中庸式管理思想,凝聚整体团结,激发企业强大的研发创造力;在政治行政的运用上,国家提倡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毫无疑问,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来临的当代,中庸之道这个文化系统中关于平衡、和合、适度等优秀哲学思想在过去构建了整个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文明历史,其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存活力也同样将对现代中国中更广泛的学科领域起着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中庸之道在各个时代进行不断更新发展,散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水流花开之处,有理由期待吸收消化传统文化营养后的中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中大放异彩和散发独特的民族魅力。

(责任编辑彭建国)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Nirvana涅槃》
《星.云.海》
《花月夜》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