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皮御寒,树叶遮羞......似乎这就是史前人类留给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的印象。然而,人类的祖先常常给我们出乎意料的惊喜——
8000年前的原始部落,7000年前的防火理念,6000年前的彩陶,5000年前的“宫殿”,循着历史的轨迹,还有哪些惊喜在等待我们呢?
8000年对我们而言实在太遥远, 8000年前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按历史学界定,这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据史料记载,距今大约1万年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此时出现了陶器、农业,居民部落、氏族制度等。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人们使用的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砸制或找到什么就用什么,而是根据用途来磨制工具。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那是有文字记载的。而8000年前至5000年前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前夜,是史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
那一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从历史传说与神话来考订那洪荒时代。而考古发掘是把地下的古迹和古物揭露出来,通过实物来了解那一时期的状况。
大地湾惊现史前人类居住了3000年的大型遗址,能否为那些传说与神话般的历史提供一些有力的佐证呢?
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的记者,前往大地湾探个究竟。
*脚下的秘密*
2007年,我们从甘肃省兰州市驱车300多公里前往大地湾遗址。一想到很快就能饱览那壮观的古人类遗址,迈入史前人生活的空间,兴奋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神秘感。
大地湾,当地并没有这个名字,它的得名与一条由东向西流淌的小河——清水河有关。
20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人们为向河滩要地,让清水河在村边拐了一个弯。当年的遗址发掘现场就在小河的这个转弯处。许多慕名而来的人找不到路,有人就会告诉他们说“沿着河边走,就在转弯处。”这个指路标记后来成了遗址的名称——大地湾(图1)。
(1)美丽如画的小河湾地下,竟然埋藏着天大的秘密
程晓钟,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毕业,任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已经11年。据他介绍,大地湾从1978年开始发掘,历经7年时间。1995年又进行了一次补充发掘。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地湾遗址的分布,从清水河南岸平缓地带一直延伸到山坡上。
来到山上,我们感到迷惑不解: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片宁静的山坡,根本看不见任何遗址群落。
考古发掘留下的现场究竟在哪里呢?
赵建龙(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经过7年奋战,整个遗址275万平方米,我们挖了近13000平方米,虽然只占整个遗址很小的部分,但已经把它的文化内涵基本揭露出来了。我们把这些东西就地保存,铺垫沙子进行了回填(图2)。
(2)当年的挖掘现场
大地湾遗址虽然只发掘很小的面积,但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这些遗址出土后保护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风吹日晒很容易氧化分解,无法保持原来的风貌。所以,很快被重新填埋了。
2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的环境状况和周边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人告诉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没有专家的指点,我们难以察觉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
那么,考古工作者当年是怎样发现并准确找到这些遗址的呢?
赵建龙:我们一般在一种土层里找陶片,找到陶片,就可以判断出当时这个范围内肯定有人类活动。此外,我们也从灰层上来分析。
人类长期活动的地方,地表都会留下一些痕迹,不管时间过去多久,被尘土覆盖多深,这种土的密度、所含物质及颜色都有不同之处。许多遗址的发现就是根据痕迹来判断的。
程晓钟:这是我们新发现的一座房屋遗址,这个房屋遗址面积很大,它的长度有20多米。从遗迹上看,房子达5层之多。这种状况反映有人在房子里住了很长时间。最早居住在最下面的一层,然后可能随着居住时间长以后,房子地面有所踩踏或者破坏,就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以此类推,达到5次之多(图3)。
(3)专家介绍当年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现
大地湾绝大部分遗址仍然在地下沉睡,已经挖掘的很小一部分也被重新埋入了地下,要掀开大地湾的神秘面纱,我们只得从头开始了解。
*神秘的“货郎”*
说起大地湾遗址的发现,还得从它所在的小村庄——邵店村说起。
邵店村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因为它只是甘肃省秦安县东部一个偏远的普通小山村。过去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外面很少有人到这里来,这里的人们也很少走出去。如果说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村边有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小河。我们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特殊,这条河却由东向西流。邵店村就坐落在小河的南岸。这个偏远宁静的小山村,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却突然热闹了起来。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那时候,村里忽然隔三差五地来一些“货郎”,跟以往的货郎不同,这些人一不吆喝二不叫卖,而且有人拿钱来买他们的货物,他们也不卖,只是用带来的新盘新碗换村民们在房前屋后闲置的破陶烂罐(图4)。
这让村民们兴奋不已,纷纷拿出各式各样的破旧陶罐进行交换。
(4)就是这些神秘的“货郎”,发现了地下秘密的线索
村民张德禄这两年正为自己捡到的一个破陶瓶发愁。
张德禄:1976年4月,我们平整土地,发现一些陶片和陶器。有一个陶瓶断为两截,我拿回家用水清洗,再用水泥粘上。可时间不长,家里养的猪死掉了。当地老乡说,这个器物晦气。怀疑猪死与它有关。
村民认为,地下的东西属于冥器,不吉利。许多人发现后不是砸碎就是扔掉。即便把一些好看和实用的拿回家去,也不敢放在屋内,而是放在屋檐下。
听说“货郎”要换这个破陶瓶,张德禄高兴地拿来了。
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陶瓶竟让那些“货郎”兴奋不已,他们把带来换剩下的物品全都给了张德禄,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好陶瓶,兴冲冲地消失在夜幕中(图5)。
(5)当年从村民那里换来的这件陶瓶,后来存于甘肃省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考古专家介绍,古时的陶器一般很少有人物造型,而这件陶瓶圆雕不但是人物造型,更是一个女性造型。人头上额前和脑周围披着整齐的短发,这种发式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双耳有用来系饰物的小孔,五官安排得均匀恰当,造型准确生动,下半身上的彩陶纹饰至今没有脱落,图案清晰,做工精良。
这个造型奇特的陶瓶为何要塑造成一个女子的形象?它究竟出自什么年代呢?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促使“货郎”将陶瓶换了回来。
其实,这些慧眼识珠的“货郎”,他们的真实身份是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之所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收购陶器,还得从这个小山村的过去说起。
很早以前,这里的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山坡上,经常看到一些破旧陶片,偶尔还能捡到一些比较完整的陶盆陶罐。
赵建龙(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当时认为这是甘肃仰韶文化,也就是马家窑文化。所以也就没有在意。
原来,甘肃省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文化遗址——马家窑遗址。马家窑遗址是1923年发现的,当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这些器物表面打磨得非常细腻,具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经鉴定,这些文物的年代大约距今5000~4000年。它们所代表的文化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邵店村发现的这些陶器,器形和图案与马家窑遗址的陶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人们一直以为是马家窑文化的一部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这里除了经常看到类似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外,还能看到一些古墙基,初步断定这里是一处古遗址。当时把这里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物保护条令被废弃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遗址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许多文物被毁坏,还有一些被村民拿回了家。
这些被毁坏的文物究竟是什么?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甘肃省文物管理部门一直在关注着。“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文物管理部门还没有完全恢复行政职能,就派考古人员悄悄去走访调查。前面提到的那些被当地人称作“货郎”的人,就是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在走访调查中他们发现,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捡到过一些陶盆陶罐,而且这些东西的分布远远超出了他们想象的范围。
岳邦湖(原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上遗址很丰富,它有地面的断层,里面有白灰面,白灰面代表房子的线索。这个白灰面相当厚,很结实。这就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这里不单有墓葬区,而且有居住区。
赵建龙:我们就报请国家文物局,对这个地方进行抢救性的试掘。
*惊人的发现*
试掘让他们的推测很快得到了验证。
赵建龙:可以说,这在甘肃考古界引起了轰动。紧接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
时光在一锹一铲的挖掘中流逝,出土的文物一天比一天多,遗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7年过去,当大地湾考古发掘成果面世时,立刻在中外考古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原来这里竟然是一处总面积达275万平方米的极为罕见的大型古人类文化遗址。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出土的文物年代最早的距今约8000年左右,最晚也在5000年左右。整个遗址分为5个时期,分布在清水河南岸。
第一期遗存分布在靠近河边的平缓地带上,靠山面水,年代在8000~7400年前;第二期遗存在一期的基础上向靠山的方向逐渐扩大,年代在6500~5900年前,第三期遗存发展到了山脚下,年代在5900~5600年前,第四期遗存分布在半山腰,形成了以大房子为中心相对开放的聚落格局,年代在5500~4900年前,第五期遗存没有继续向山上发展,而是转向东南大约160万平方米的范围(图6)。
(6)大地湾遗址一期遗存示意图
发掘的大地湾第一期遗存,发现了4座房屋遗址, 4座房址分布的间距在二三十米,房门全部面向清水河。看来那时的古人已经遵循依山面水的择居原则。
程晓钟(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这个房屋的地面,没有经过刻意的加工,而是由人自然踩踏形成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复原了一座(图7)。
(7)这些房屋很还显简陋,但却是人类文明迈出的一大步
第一期所谓的房屋,实际是在地穴上面用木柱支起的一个草棚。它是圆形地穴式的房屋遗址,里面很不规整。
这一时期的房屋低矮狭小,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没有用火的地方。门设计得也比较小。夏季可能潮湿闷热。住这种房屋的先民们,是如何躲避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呢?
程晓钟:编号为F301的是大地湾二期距今6000年的一座房屋建筑遗址,属于半地穴式,近似于方形,它的面积已经突破了第一期。
这一时期的房屋,不论从面积和形状都比前一时期有了明显的改变。由一期的圆形地穴式发展成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四周出现了墙壁,地面也比较平整。特别是进门处有一个大地坑,是用来烧火做饭的,叫灶坑。在灶坑后面还有一个小洞。据考古人员介绍,别看这个洞小,它可是早期人类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摸索,才发明的涉及当时人们生死攸关的一个的洞。
赵建龙:古时候,因为没有火柴,必须把火种埋在柴火灰里保存起来,这样必须有一个藏火种洞,
李子伟(天水市民俗专家):保留火种,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可是古人发明这个东西,过程相当漫长。过去取火,最早可能是取天火,后来可能是钻木取火,再后来可能用石镰敲打取火。后来发现火种可以保留,像木炭埋在火灰里,第二天扒开火种还在。所以这个文明的进步非常大。
在原遗址基础上复原的房屋,与第一期相比不仅面积增加了,而且高度也增加了许多,屋顶出现了窗户,改善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特别是灶坑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火的习性,人们不仅可以吃到熟食,还可以驱潮御寒。
这一时期的灶坑为什么要设在地面以下呢?
赵建龙:灶坑比较深,而且在房子里面,通风差一些,火不能太旺。不然低矮的茅草棚,容易引起火灾。可见古代的人们防火意识很强。另外,用火以后,人们把火种藏在旁边的小洞里,灶坑里基本是没有火的,不容易引起火灾。古代的人是用这种办法来防火的(图8)。
(8)灶坑和藏火洞的出现,反映了大地湾史前人类部落已经有了较好的用火技术
大地湾遗址历经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3个时期。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新石器时代比较典型的早期遗址有裴李岗遗址、中期的有仰韶遗址、晚期的有龙山遗址。它们前后都只延续了一两千年,而大地湾遗址持续时间大约3000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说明这块土地一定有着得天独厚的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优势。有人曾说过要通过考古给历史指认一个立体的、有序发展的“文化现场”,这样就可以使由于时间的推移而被泥土掩埋的人类历史得以再现,使人类的发展史连续下来。
大地湾究竟是怎样走过漫漫的历程,循着这漫长的轨迹我们又会看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