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昌
关键词痛经按摩治疗足疗辨治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系指妇女周期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腰痛、甚则剧痛昏厥者.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乳房胀痛等。发病时。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情绪烦躁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本病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1病因
痛经的原因较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
1.1气滞血瘀因情绪郁结、思虑过度、气滞不宁、血行受阻,经血不畅而致痛:临床约占30%左右。
1.2寒凝胞宫经期感受寒湿或过食生冷或素体阳虚,致寒湿客于冲任、胞宫、下焦寒冷、血凝不畅而致痛。临床约占50%左右。
1.3气血虚弱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病后失调、行经后血海空虚,胞失所养而致痛。临床约占10%左右。
1.4肝肾亏损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房事无度、损伤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行经之后、精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而致痛。临床约占10%左右。
2临床表现
2.1气滞血瘀月经前一两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伴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经净疼痛消失,舌紫暗有瘀斑,脉弦而滑。
2.2寒凝胞宫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暖痛减.遇冷更甚,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2.3气血虚弱经后一两日或经期隐隐作痛、喜按、经量少,色淡质薄,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自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2.4肝肾亏损经后一两日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3治疗
3.1治则行气活血、温经化瘀、补益气血、调补肝肾。
3.2基本治法
3.2.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三指摩法,自神阙穴起,逐次点摩气海、关元等穴,随之点摩双侧的天枢、归来、子宫、气冲等穴,而后掌摩腹部结束。
3.2.2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滚法、双掌重叠按揉法施术于腰脊柱两侧及腰骶部,拇指按揉肾俞,八髎、关元俞、阳关等穴,以酸胀为宜,然后在骶部用揉擦法施术,以透热为度。
3.2.3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医者逐次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大脑、脑垂体,甲状腺,生殖腺,下腹部,子宫,盆腔等足部反射区用拇指按揉,推刮等手法施术。痛势急剧者,用快速刺激手法,痛势较轻者。用轻缓柔和手法。
3.3辨证治法
3.3.1气滞血瘀:双手分推,擦于胁肋部。按揉三焦俞、三阴交、太冲,足疗重点按揉肝脏、输尿管、膀胱、子宫颈,骨盆腔等反射区。
3.3.2寒凝胞宫,单手掌擦小腹部,按中极,直擦背部督脉经,横擦肾俞、命门,按揉脾俞、腰阳关、阳陵泉等穴。足疗重点施术甲状腺,生殖腺,腹腔神经丛。下腹部等反射区。
3.3.3气血虚弱:揉摩中脘,按揉膈俞、脾俞、胃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足部重点按揉脾脏、胃脏、心脏、生殖腺,肝脏等反射区。
3.3.4肝肾亏损,双手掌根反复搓腰部两侧,横擦肾俞、命门、按揉肝俞、脾俞、肾俞等穴、足疗取肝脏、肾脏、脾脏、子宫、生殖腺等反射区。
4临床疗效
笔者几年来运用上述辨证手法诊治本病112例,疗效显著,根据治疗后患者症情改善情况。疗效概括如下:痊愈:诸症消失,能投入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愈后无复发者,计有65例,占58.03%;好转:经按摩1个疗程(每次月经前做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偶有反复者,计有39例。占34.82%;无效,经1个疗程按摩后,诸症无改变者,计8例,占7.14%。
5典型病例
黄某,23岁,未婚,2000年9月10日初诊。寒凝胞宫。2000年5月间,在夜校学习英语,上下课的路上时常突遭雨淋受湿,之后每次月经来潮时,下腹部剧痛并伴有头痛、目眩、呕吐,四肢冰冷,面青唇白,腰腿酸软等症状。多方治疗无效,经人介绍采我院作经前预防治疗,按摩3次(1日1次)后,当次月经来潮时,下腹部尚有微痛,末见其它症状,施术第4次按摩后,痛感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10月月经来潮前5天来我处预防治疗2次后。当次月经来潮无痛感,即告痊愈,年前追访无复发。
6体会
临床实践证明,传统按摩与足部反射区按摩配合辨治痛经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增加血流量,改善血循环,促使子宫,下腹部经脉血络温煦濡润。内分泌正常,温肾暖宫,疏肝解郁,以达到月经顺畅,腹痛及诸证解除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