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老人”离幸福有多远

2008-01-30 06:56纪雅林肖潘潘
人民周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刘大妈王大妈北漂

纪雅林 肖潘潘

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群体。为着亲情团聚、为着助落脚城市的子女一臂之力,他们年迈之际加入了流动人口的行列。在北京,就有这么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异地养老群体,人称“北漂老人”。与年轻“北漂族”遇到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不同,他们又面临怎样的现实难题?

异乡生活难融入

“比老家无聊多了。”才来北京两个多月,靳阿姨就动了回家的心思。靳阿姨51岁,2006年从老家湖北宜昌的单位退休后,时间变得充裕起来。靳阿姨一寻思,干脆去北京女儿家养老,女儿忙于工作,也需要人照顾。到了北京,靳阿姨这才发现,对她这样说一口方言的外地人来说,京城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彩。女儿小尹在北京某媒体做记者,经常整天不回家,靳阿姨只有自己打理一切。

不会说普通话,靳阿姨常闹笑话。比如“多少钱”在方言里是“好多钱”,往往靳阿姨一句“好多钱”问出口,人家却目瞪口呆。尴尬事儿一多,靳阿姨就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最难受的还是寂寞。女儿出门后,家里只剩她一个人,整天守着电视也无聊,出去溜达溜达吧,社区里没几个认识的,尝试过“主动出击”交朋友,可一张嘴一口方言,不好交流。

“还不知怎么和女儿说,看她忙得连轴转,我只有自己扛着。”靳阿姨告诉我们,时间长了,感觉自己都没有以前开朗了,整天窝在家里,“即使出了门,也觉得很压抑”。

在京生病回家治

家住天通苑的王大媽是南昌人,她和老伴在北京的女儿家住了一年多。渐渐有了自己一圈玩伴,女儿女婿也孝顺,可王大妈这几天却打点行装,准备回趟老家。

“回家办个医保手续,以前没想周全。”老伴有高血压,以前在南昌可以定期检查、取药,医保都能报销。可在北京,去趟医院就要好几百,什么都得自己花钱。前一阵听人说可以办个异地医保手续,在北京看病能回南昌报销,王大妈决定跟老伴回趟老家。

像王大妈这样,生了病想回家乡看病的“北漂老人”不在少数。据介绍,我国的医保政策是区域性的,各省各市各有政策,除了在当地指定医院就医外,去其他地方一般都得自费。对老年人来说,医疗花费几乎是最大支出,能否报销关系重大。

根据北京的医保政策,长期居住外地的参保人办一个异地安置手续,就可按北京标准报销。上海、杭州、南昌、广州、深圳等地都有类似规定。然而,报销手续繁琐、时间不确定是异地报销的最大弊病。王大妈的邻居李大爷是四川人,他告诉我们,当地办医保异地安置手续要报到街道、再由街道报劳动局;看完病报销单据有好多种,邮寄回去找人办,差一样都办不了;报销时间还有限定,超时就报不了,“实在太麻烦了,要是在北京能直接报就好了!”

老人也遇“户口歧视”

入冬了,潘家园附近的一家社区医院组织老人打流感疫苗。刘大妈看到社区宣传栏通知,一大早就兴冲冲去排队了。排到跟前才知道,有北京户口的老人才能打。“我自己花钱打疫苗还不行吗?”工作人员说,得等社区有户口的老人打完,才能轮上他们这些外地老人。

刘大妈在北京已经定居5年了。前几年女儿在北京找到工作后,刘大妈就卖掉了湖南老家的房子,帮女儿付了首付买了房,自己也彻底搬到了北京。

生活渐渐习惯了,但时不时就有一件郁闷事提醒刘大妈:你不是北京人,享不了“皇城根”的好处。不光是打疫苗,自己到年龄了,在北京办不了老年证,就算回老家办了,在北京很多地方也不认。比方讲,买一套北京各大公园的年票,本地老年人花50元,自己得掏120元。老了还要遇到“户口歧视”,刘大妈想不通。

(刘 军摘自《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刘大妈王大妈北漂
团年
台湾影视人的“北漂”路
I LOVE SPIDER—MAN
我们班的“王大妈”
北漂
母亲的QQ群
真的怕了
镶金牙
一条重感情的狗
最好的环保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