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掏空”与审计监督的文献综述

2008-01-22 08:34陈坦坦丁晓霞
总裁 2008年8期
关键词:审计

陈坦坦 丁晓霞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发展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大股东“掏空”即控制性股东对少数股东的利益侵占(隧道挖掘)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掏空”的影响因素、方式(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等),而国内关于审计对“掏空”行为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比较有限,而且没有得出一致结论。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会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关系,提供一种解决“掏空”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掏空”;控制性股东;审计

1“掏空”概念形成及定义

控制性股东可以凭借自身的权限通过各种非公开的手段诸如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创造私有利益从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控股股东创造私有利益的主要办法就是转移公司资源,此即为“掏空”行为。

Shleifer和Vishny指出,基本的代理问题并不是由Berle和Means所指出的外部投资者和经理之间的冲突,而是外部投资者与控制性股东之间的冲突。Johnson等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发达国家,控股股东利益转移也是很为常见并且第一次引用“tunneling”用以形象比喻,翻译为中文即“掏空”或“隧道挖掘”行为。

2关于“掏空”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2.1研究“掏空”的影响因素

对“掏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股东结构方面。李增泉等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0—2003年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隧道挖掘行为具有壁垒效应和协同效应,而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对隧道挖掘行为的影响是负方向的。

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并非完全如李增泉等研究结果所表现。唐清泉等以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3年数据研究表明,当第二大股东为机构投资者时,他们与第一大股东有相同的动机和利益取向,不仅没有起到对第一大股东隧道挖掘的抑制作用,反而和第一大股东一起进行隧道挖掘。第三大股东对控制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2.2研究“掏空”的方式

Johnson et al说“掏空”的方式包括:控股股东的有利转让价格、过多的管理者补偿、贷款担保和股利发放率的操控等。曾令琪提出了“关联交易型”隧道挖掘行为的概念,并提出和论证了“大股东与上市公司间业务往来关联交易越频繁,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越少”。

同期,也有研究表明利用股利政策手段“掏空”行为将在未来更常见。马曙光等从理论上分析且证明了“大股东对公司资金的侵占降低了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现金股利与资金侵占互为替代性的相关关系”。

3关于“掏空”与审计监督的研究进展

3.1审计能够监督“掏空”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大股东的侵占行为。罗党论、唐清泉等发现,大股东越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越有可能获得非标准意见。同时,发现审计意见与关联担保、资产买卖也呈正相关关系。

同样,周中胜和陈汉文也研究得出:我国目前还不存在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但审计师能对大股东的资金占用作出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的行为。他们认为,从供给方来说,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会考虑大股东的资金占用,大股东资金占用越严重,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报告。安鹏针对1993—2004年9594个样本的审计意见实证分析,也同样得出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监督、约束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作用。

3.2审计对“掏空”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李东平在其博士论文“大股东控制、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中怀疑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力量去控制内部人控制和减少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冲突的有效性。并且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特定变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业绩滑坡问题作了实证研究。

大股东占款问题越严重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审计师,以发挥外部审计监督的治理作用,降低代理成本。高强和伍利娜针对前面提到周中胜和陈汉文的研究,仍然从大股东占款与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着手,通过改进审计质量和大股东资金占用这两个关键变量的度量方法,就代理成本对我国审计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再检验,得出了上述与之不同的结论。

猜你喜欢
审计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