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毅 邵清辉
摘要:近些年来,由于市场误导等原因,湄潭茶农又逐渐陷入名优绿茶“越早越好、越嫩越好、越绿越好”的误区,盲目的追求时间利润。研究其改进办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茶产业;误区;品牌;改进
早在20世纪80年代,湄潭县核桃坝村就被评为国家级良种示范村。2001年,国家农业部确定湄潭县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茶叶)20个示范基地县之一。2004年,农业部又把湄潭西南茶城明确为茶叶定点市场。
湄潭现有茶园12.5万余亩。除湄潭茶场拥有上万亩茶园外,一些中小企业只有数百亩,其余全部分散于千家万户,这就导致了生产规模小,品牌众多但不名牌,无序化竞争的后果。
1生产规模小,品牌众多但不名牌,竞争无序化
1.1生产规模小
湄潭茶区,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现已拥有茶园面积12.5万亩,并在向拥有30万亩茶园努力。
虽然我们已拥有了12.5万亩的总量,但除了湄潭茶场拥有上万亩茶园外(由于国营湄潭茶场体制的变革,这上万亩茶园实际上也分散于原有职工及其它承包者),一些中小企业只有数百亩,其余全部零星分布在千家万户的茶农中。
1.2品牌众多但无名牌
湄潭茶区,现已有“遵义毛峰”、“湄江翠片”、“湄江茶”、“湄潭翠芽”、“核伦春”、“龙泉剑茗”、“清江绿”、“沁园春”、“栗香茶”等等品牌,但各品牌分属不同的公司(场、厂),相对独立,没有行成合力。
这些品牌分别都获得了省级奖、国家奖,如“湄潭翠芽”已几次获得国家级奖,“龙泉剑茗”获得过国家级奖第一名,但都还没有在品牌上起到领军作用,
1.3竞争无序化
茶叶经营管理仍未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产加销脱节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没有一个总揽全局的经营管理部门来统筹茶业的协调和指导。
2无龙头引领及竞争的无序化,使名优绿茶走入“越早越好、越嫩越好、越绿越好”的误区
2.1湄潭名优绿茶上市越来越早
湄潭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海拔400—1300m左右,常年雾天多,无霜期280多天,年平均气温14.9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44.5mm),其中4~10月总降雨量占全年80%左右。在气候正常的年份,茶园一般于每年3月下旬开采,若是气候特别暖和,3月中旬开采的也不少。
一般采摘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和一芽二叶初展的幼嫩芽叶进行炒制名优绿茶,一直到清朝(4月5日)时节,这之前的茶叫“明前茶”。一般清明前后十天的茶都叫“清明茶”,而清明后至谷雨(4月20日左右)的茶则称“雨前茶”,质量即使不低于清明茶,但价格就远远低于清明茶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在追求茶“新”的同时,追求“早”,以为越“早”越好。“惊蛰(3月5日左右)”时节新茶上市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2湄潭名优绿茶采摘越来越嫩
绿茶中绝大部分名优茶都是采摘幼嫩芽叶进行炒制的,对原料的嫩度有一定的要求。湄潭茶农在茶叶的嫩度追求上近十年来表现得十分反常。先是湄潭县核桃坝村“黔湄601”品种采制的“针茶”。“黔湄601"是贵州省茶科所选育的一个品种,叶肥厚,芽壮实。核桃坝茶农采其肥壮茶芽制成“针茶”上市,深受外地客商欢迎。
也许这就是独芽茶采摘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针茶由于各种原因开始滞销,而湄潭苔茶和福鼎等小叶品种炒制的名优绿茶大受欢迎。茶农为迎合茶商逐渐开始把这些小叶品种原料的嫩度从一芽一叶变成了芽,目前通俗的说法叫做“采独芽”,他们采摘独芽制做扁型茶、卷曲型茶或其它名优绿茶,认为独芽即好茶。
2.3湄潭成品名优绿茶越来越绿
成品名优绿茶(以下皆称绿茶)要求“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其质量要求离不了“绿”,要求干色绿、汤色绿、叶底绿“三绿”。湄潭市场上的名优绿茶总体上看起来也绿,但半数绿得不正常,尤其是扁形茶(湄潭的扁形茶主要是“似龙井,不是龙井,不是龙井,胜似龙井”的湄江翠片。
湄江翠片的品质要求是:形似瓜米即向日葵籽,平直光滑匀整;色泽翠绿,油润有光;香气清高持久,熟板栗香,嫩香显著;汤色浅黄绿明亮;滋味醇厚;叶底嫩绿微黄明净,均齐完整)。近几年来,湄潭翠片的干茶色泽已经由“绿”慢慢演变成了“青绿”,与茶青鲜叶的色泽相近了。开汤评茶,汤色倒是浅浅的绿,叶底也是嫩绿,但香气却绝大多数有青气,滋味较淡,有苦味
究其原因,茶农为了使绿茶“绿”,有意识地控制了杀青的程度,即杀青未“透”。杀青不透,虽然控制了叶绿素向脱镁和脱植基的不利变化(脱镁叶绿素a呈蓝黑色,脂溶性;脱镁叶绿素b呈暗色,脂溶性;脱植基叶绿素呈鲜绿色,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脱镁脱植基叶绿素呈绿褐色,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保持了成品茶的绿叶绿汤,但也阻止了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芳香物质及多酚类中特别是儿茶素、黄酮类(也称花黄素)、花青素(又称花色素)等物质的转化,影响了成品茶的香气和滋味。
湄潭茶农走入“越早越好、越嫩越好、越绿越好”的误区不是偶然的,是茶叶市场的导使然。要改变这种现状,少不了茶叶文化的普及、茶叶行业的宣传以及茶叶市场的正确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个部门的事。只有把茶叶这一块做好了,湄潭这个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县、茶叶定点市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湄潭茶人才能真正享受到茶叶带来的利益。
3建议
茶叶要产业化,真正实现政府增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增美、资源不被掠夺的目的,靠现行的运作模式是难以实现的。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我认为有要改进以下工作:
3.1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
推进茶叶产业化,关键要充分发挥企业龙头作用。扶持龙头企业就是要对有品牌有批量的重点厂(场)家,从政策、资金、技术、销售上给予倾斜,重点扶持,让他们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合理调整加工企业的布局,按照生产规模、辐射范围、技术卫生条件及纳税能力来规范茶叶加工厂,淘汰不具备条件的厂家,减少茶资源的浪费;二是要重点扶持一批茶叶初、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同时进行行高科技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三是加强重点企业之间在技术和销售上的联合。
实现了这个目标,就能克服目前生产规模小,竞争无序化的问题,就能克服名优绿茶走入的“越早越好、越嫩越好、越绿越好”的误区。
3.2加快品牌的整合和品牌原产地的保护
我县茶叶存在品种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弱、营销宣传不力等缺点。品牌整合是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应对照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情况,充分发挥生态、品种、经济、技术、文化、人才及市场等综合资源优势,筛选出有特色、有优势、效益好的产品作为主导产品,淘汰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厂,树立品牌,组合生产系列产品。
3.3成立茶产业管理中心
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品牌整合及原产地保护,对茶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来管理,企业之间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的利益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成立茶产业管理中心,就势在必行。
茶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责是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协调龙头企业间的关系,对茶品牌实施监管,对品牌茶叶质量监督检查,对相关茶叶项目的审批及茶叶信息的发布,
依据职责,茶产业管理中心就可实施手段,规范管理企业的行为。
我们这样做了,可能在1—2年内,短期的利益会受到一些冲击,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是值得的,定会给我们带来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