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白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而建设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经过50多年的开采,白银已探明的铜资源濒临枯竭,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此而引发的传统产业衰退、失业人员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公共服务滞后、精神文化失落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白银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主动应对转型挑战,努力破解发展难题,通过“三件事情”推动了转型,形成了“四个结合”,實现了“六个转变”。
“三件事情”推动城市转型
白银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加之大中型企业生产工艺几十年没有进行大的技术改造,长期超标排放,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剧。为改变生态环境,加快推动城市转型,白银市主要从以下三件事入手:
一是以治理工业污染为切入点推动转型。2005年3月,白银市政府拿出6000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的1∕4多,用于白银公司铜冶炼治酸系统改造启动资金,带动了国家、省上和企业的投资,使白银市污染最为严重、群众意见最大的治污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拉开了国家支持白银治理环境污染的序幕。
二是以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论坛为起点推动转型。2005年7月,经过多方努力,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在白银举办,国内30多个矿业城市代表齐聚白银,共同研讨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会上,白银市向与会的矿业城市市长发出了“推动经济转型、构建和谐矿城”的倡议,得到了全国矿业城市的积极响应,使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三是以产学研项目对接会为平台推动转型。2005年10月,白银市在北京举办了“白银市经济转型产学研项目对接会”和“白银厂外围找矿院士论坛”,与会的国家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肯定了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路和模式,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这次会上,白银市与21家科研机构、院校和大集团、大企业,签订了11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将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个结合”打造白银模式
白银市把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遵循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在破解转型难题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所形成的“四个结合”,被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总结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白银模式”。其具体做法是: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科技牌、走科技路,依托中国科学院建成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推进产学研联合搭建了重要平台。围绕建设创新型白银,重视各类人才在转型中的支撑作用,提升了产学研结合水平。着力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全市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站4个,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机构410多个,科技服务中介机构218个,先后与国内外18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达到218项,获取了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明显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方面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转型,发挥现有产业的基础优势、独有资源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为统领,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接续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矿业、一手抓非矿产业,不断整合和完备产业体系,提出并实施了“八大支柱产业”,有效提升了白银的产业水平。2007年,“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7.2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按照产业链多层次、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05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建设426个、竣工276个,完成投资71.73亿元。
坚持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抓项目促转型,2005年以来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134个,完成投资265.5亿元,建成了一批国债项目和省级重大项目。强化对企业的服务,真心诚意、全心全意为企业出主意、解难题、谋发展,切实改善软硬环境,着力引强入银,中信集团、大唐风电、上海银沪、在恩制药、南京嘉业、国投风电、海南龙湾港、中集华骏、湖南鑫大、北方三泰、中科宇能、西藏矿业、南京雨润、重庆双赢、蒙牛乳业、浙江卡森、福建盼盼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白银,拓宽了白银的产业领域。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破产重组和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坚定不移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引导激活各类要素,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推动白银公司实现了与中信集团的合作,中铝控股白银铝厂,靖煤公司重组长风特电和准备整体上市,稀土公司准备整体上市并与包钢稀土合作。用高新技术改造有色、煤炭、化工、电力等四大传统产业,实施了白银公司铜冶炼治酸系统改造、三冶炼工艺改造,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TDI技改扩能,靖煤公司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稀土公司回水利用,靖远电厂节能技改等一批传统产业改选项目。着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促进接续产业发展,精细化工、风电设备、医药器械、车辆制造、新型能源、食品加工等一批新型产业已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六个转变”促进持续发展
近年来,白银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使白银避免了矿竭城衰的局面。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主要经济指标开始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2007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有的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在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稳步健康发展。其主要经验是:
一是发展思路,由过去的程式化、一般化向抓项目、重载体转变。二是产业选择,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三是开发方式,由自我开发为主向借助外力求发展、全方位开放开发转变。四是经济布局,由比较分散向强化园区、实现产业聚集转变。五是资金投入,由主要依赖国家投资向坚持国家、地方、银行和民间投资并举转变。六是环境建设,由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向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转变。
白银市委书记袁占亭说:“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体会到,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以人为本、科学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和核心。转型为了人民、转型依靠人民,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解决好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资料链接
白银市转型的重点任务
通过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重点要做强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做大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物流仓储等“五大基地”。
通过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重点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七件事”。
通过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建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重点要进一步扩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新型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的覆盖面,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生态文明。
通过加快文化转型,树立自信,遏止失落,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重点要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白银推进转型六大保障体系
政府是转型的主导,领导转型、推动转型、服务转型,保证转型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企业是转型的主体,没有企业的转型,就没有城市的转型,坚持把企业推到转型的前台。
干部是转型的关键,是转型的组织者、领导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在整个转型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
群众是转型的基础,转型为了人民,转型必须依靠人民,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为转型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
项目是转型的载体,转型工作的各项任务,最终要落实到转型项目上。
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在转型工作中,政府要创新,企业要创新,干部要创新,群众要创新,项目要创新,一切组织和个人,一切工作内容和形式,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只有把这六大体系全面推进,才能形成推动城市转型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