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文化在城市化教育中升华

2008-01-16 03:07李先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农村孩子文化

李先萍

[摘要]针对城镇学校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农村学生个性的形成及利弊,为某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寻找一种较人性的教育方式,促使这些农村学生扬长避短,掌握一些进入城市社会的生存技能,达到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农村城市文化教育

一些学者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下了这样的定义:人是文化动物。这无疑是把人当作一种文化的产物,其中深刻地隐含“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的思想。即使一个未能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只要他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也能经历一个“文化化”的过程,如语言习惯的养成、举止仪态及气质的塑造、美丑善恶观念的形成……凡是个体的人,都会带上本地的文化烙印,于是也有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说法。

在中学校园里,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故学生特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在大多数的城镇中学,本地学生特有的城市文化与农村孩子带来的乡村文化更是有着极大的区别。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寻找出一条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流融合并得以升华的道路,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源远的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中国众多文化形态中,最令人关注的一种,具体说来,它是指乡村人民在一定文化时空中,根据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创造的生活样式与知识体系,是乡村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历史中,它既培养了中国农民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品质特点,同时又形成了中国农民安于现状、闭关自守、缺乏斗志的性格特征,至今,这种影响仍在延续着……

于是,在浓浓乡土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当他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是本能地在独特的社会地域里接受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各种习惯、风俗乃至性格,而当这些满载乡土气息的孩子踏进聚集着许多城镇学生的校园时,其文化特征是如此明显:

1.淳朴善良而胆怯怕事

自小生活在乡村的孩子,沿袭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本性,接受着最典型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之初,性本善”、“以和为贵”、“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等等,而“奸”“诈”“恶”等负面思想却在最直接的教化中,在他们心中渐渐消失。可一旦回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这些传统的观念似乎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一切以个人利益至上的种种行为深深地撞击着每一颗纯净的心灵,这些乡村的孩子面对崭新的校园生活,表现的不是欣喜,而完全是一种惘然不知所措的态度,甚至会心惊胆战,丝毫不懂得自救,显得如此的无助。

2.刻苦认真而保守狭隘

现代农村的不断发展,让农村孩子有了走进课堂的机会,对于新奇的知识、广阔的世界,他们呈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学习成了他们极大的乐趣。然而,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办学条件的简陋,师资水平的整体偏低,使得他们的思维只能停留在有限的层次,知识面也相应地狭窄了。

3.自尊自强而自恃清高

自尊、自强常常是无数农村孩子成就事业的两把利剑,无论身处何地,这乡村文化赋予他的本性根深蒂固,可在强大的城市文化面前,他们的自尊却常常是不堪一击,甚至会禁不住一句话、一个眼神的挑衅,只要略受刺激,他们那毫无防备的自尊心就会支离破碎。

二、现代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模式与知识体系,它既是由人所构筑的工程技术产品群体,又是集合了历代城市建设者思想、艺术和观念的文化载体,它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居民的素质。总之,城市文化就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文化程度的体现。

而城镇学校是酝酿、传播城市文化的最佳场所,城镇学生在这里通过学习、交流的作用,将社会性的文化整合为个体文化,再经过调整、辨析等功能,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体文化”。

在这样优越、进步的环境下,城镇学生不但优先有机会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而且通过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技能、适应能力,从而成为这一时代的最佳受益者,较农村孩子而言,他们更显自信从容、聪慧敏捷、敢想敢拼。

三、农村文化的城市化

长期以来,城乡之间一直游离于“城是乡非”的对话中。乡村文化蛰伏在城市的话语霸权中,处于受歧视的地位,乡村时时因与城市不同而感到压力。而城市凭着其中心地域的优势,靠着掌握的各种先进科技媒介,一直有意无意在操纵着现实,这种文化的优劣势在教育行业中也足以令人担忧。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普及教育的浪潮,乡村孩子纷纷走进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这样,当他们带着农村文化的烙印进入学校,尤其进入城镇学校的时候,在城市化的教育影响下,渐渐地改变自己,形成不同于从前的文化知识结构。

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我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一直关注着这些农村孩子,我渴望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他们不仅能学到课本知识,而且能大胆吸收城市文化中的精髓,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现代人,至少在今后踏入社会时,足以能不卑不亢地面对一切。所以,在教学中,针对调查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我慢慢地走近他们、改变他们……

1.敢于面对邪恶

农村孩子胆小、怕事,遇到意外时常常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城里人的面前,更是大气都不敢出,活生生地任人欺压。面对这些,我深深知道,在他们的心里,有着一种甘于听从命运安排的习惯,而要改变这一种思想意识,首先必须得让他们大胆改变自己的态度,意识到自己绝不低人一等,每一个人在学校的地位是平等的,尤其是作为最简单、最基本的人权,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与区别。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而且还特别关注从农村来的学生,经常给他们灌输现代文化信息,使他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会承担社会角色,履行自己作为“人”的权利与义务,成为城市中的社会人。

例如,有一位男生,他的父亲有了外遇,把家里本来就不多的财物挥霍一空,且还羞辱其母亲,而作为儿子的他,在这种情况面前,显得非常的无助与无奈,只有每天以泪洗面。

看着这一张痛苦得近乎绝望的脸庞,我的心如刀绞。于是我慢慢地引导他,让他明白:面对邪恶,完全可以用正义、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与母亲的合法权益,并且告诉他该如何进行操作,如何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等等。结果不到两个星期,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成功了!

我相信,经过城市文化熏陶的他,今后一定能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一定能日渐成熟地迎接各类挑战。

2.梦,其实并不遥远

追梦,是每个年轻人的心声,农村孩子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盼望着通过读书换取另一种新的生活,走进另一个天地,可尽管他们可以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但一旦遇上强大的对手,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害怕竞争的情绪,呈现出农村孩子本能的畏怯与退缩。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我常听到这样的沉重的叹息:我凭什么与人家争?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有哪一样是我占优势的呢?每当这时,我一定会用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警醒他们:世上的任何一条路,都是靠打拼出来的。优越的条件可以是优势,但也可以是障碍,因为拥有这一切的人通常定位过高,所以每一步都量得非常准,不敢有丝毫的偏差,而一无所有的人,刚好一身轻松上战场,胆气十足,为何我们不勇敢地冲呢?

3.痛,并快乐着

团队精神,是实现任何目标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语文课上,团队精神、学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一直强调,“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是做人的指南,尽管在学习上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成为对手,但如果只徘徊在个人世界里,其信息、其思维都是有限的,况且我们是一所普通高中,更需要齐心协力、资源共享。“一双筷子,轻轻就折断;十双筷子,紧紧抱成团就难以折断。”这句话成了我们的口头语。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能集聚集体的智慧,而且容易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更能改变人与人之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在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意识到,帮助农村孩子学会辨析与取舍、调整与发展,不断进行文化整合,让两种文化在教育的作用力下不断和谐融洽,让农村孩子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让他们成为具有城乡气息的文化人!

猜你喜欢
农村孩子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