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芳
新课标教育理念之一: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探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教学方式是思想品德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围绕课本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开展活动教学,开展活动教学又有何重大意义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
一、设计辩论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辩论即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见解主张,展开争论。辩论赛是学生学问的比试,是智慧的交锋,是才华的检阅,是素质的抗衡。辩论的过程应是正反两方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判断、推理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例如:在讲“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相关内容时,如果照本宣科容易让学生厌烦。我就根据课本内容精心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在现代化建设中是应该先保护环境,还是应该先发展经济”,通过双方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关于经济发展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的理论水平,使他们明白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应齐头并进,二者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知识的传授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小品表演,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小品,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短小、幽默、尖锐、通俗等特点,深受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们的喜爱。它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根据一段情境参与角色的扮演。政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小品,实际上就是课堂中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更好地理解和探讨教材。通过小品表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我在讲七年级和法有关的内容时,适时地把小品搬入课堂,让同学把生活中的很多事例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共同分析是违法还是合法,违反了什么法。引导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既掌握了法律的相关概念,又明白了我们在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过小品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理论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交实践和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社交实践和分析能力
心理学表明,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性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人的能力是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如在“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访问自己的家长、亲戚、邻居们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情况。通过进行对比,学生更加坚信了“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结论。而且,学生在调查、访问时,把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以及受到的文明礼貌教育适当地运用到不同的社交场合,学会了与社会不同类的人打交道,培养了社交能力,同时对在调查、访问中获得的材料及时进行整理,做到抓住实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种访谈方式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突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人才的培养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活动课的实施适应了这一要求。如在进行“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时,我依据课本内容,设计了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对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他们的倡议,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氛围献计献策。然后全班同学围绕调查内容分成几个小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调查任务。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了他们要自觉投身精神文明建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铸就才能、施展才华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它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
当然,目前思想政治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活动主题偏离学生生活实际;活动的角色上,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师生角色的处理上,教师往往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较少,导致活动走过场现象严重等等。鉴于以上存在问题,教师在活动课上应给予学生引领、指导和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解释疑难,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