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大潮,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怎样才能得心应手,顺应课改?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历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新高中历史课程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要求教学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反观过去,我们原来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养的培养在有些方面是不妥当的,因而,教师应由封闭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应有更多的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学生拥有自已动手收集资料、自己构建“历史过程”和探求“历史结论”的能力。教材的内容不能再被认为是不可冒犯的真理和原则,而是引发师生对话与探讨,引起师生反思与探究的“话题”。教学活动不仅仅或不主要是为了记住这些内容,而是以此为中介进行师生对话,共同获得发展。例如,对李鸿章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定性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贼”,而应引导学生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比如说他也是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教师还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学习资源的分配对每位学生都是人本的、公平的,因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要对每位学生都关心爱护。我们千万不能嫌弃甚至放弃所谓的“差生”、“调皮生”,对他们要一视同仁,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当然,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学不是用机器制造产品,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应该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标准件。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如作业布置、考核评价,每位学生都可以是不一样的。这些都说明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会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知识。
本性知识,是指本学科知识,这是搞好教学的基本保证。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平时要认真钻研教材,自己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吃透,要做到烂熟于心。同时,教师在课外还要认真研究与本学科有关的各种报刊和专著,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要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文化知识,是指教师的文化素养,这也是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汲取各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地理、文学、音乐、美术等,甚至还要了解一定的理科知识。教师还要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使自己具有更广阔的教学视野。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广泛性,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广大历史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要多写教后记,对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得失进行反思与总结,哪怕是一点一滴。长期坚持、逐步积累,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当然,教师还要多与同事交流,尤其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逐渐改进自己的教学。
条件知识,是指教师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也是目前教师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很多历史教师不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或者认为自己在高校已学过,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心理不了解,教学中无的放矢,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而,教师还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想学生之所想,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教师要演好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这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可见,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因而,教师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宗旨、以引导为形式”的崭新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使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
首先,历史教师要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促进者和课程学习的引导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课程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开发。在学生构建新知识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单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应引导学生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在构建知识过程中的困难,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和想法。所以,我们强调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当下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生存、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
其次,历史教师要从“居高临下者”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需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之中,成为“学习团队”中的一员。当然,我们说师生人格地位的平等不能够因此而改变教师的特殊使命。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传统的“教书匠”要变成“教育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知识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课堂上,教师要面带微笑、教态自然、语言精炼,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在宽松、愉悦、自然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要建立一种亦师亦友、和谐型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要建立新的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新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高中历史学习评价模式就是以单一的书面考试的形式出现的,一张试卷定成绩,评价模式非常单一,不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只看重结果。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历史真正的掌握情况。因而,历史教师要建立新型的适合新课改要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评价模式。
考试仍然是很必需的一种模式,但考试形式要做到多样化,考试题目要尽量情境化。题型要新颖不落俗套,少考死记硬背的题目。要多考查学生的能力,例如材料解析题、开放性问答题、情境性试题的比例要大大增加。要通过考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例如,对于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这三个重要知识点的考查,教师可以这样命题:清朝乾隆皇帝时期有一杭州举子从京杭运河上坐船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举制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形成的?(2)科举考试的形式与内容先后有哪些变化?(3)科举考试的组织实施须先后经过哪些部门?(4)该举子先后要经过京杭运河的哪些河段?(5)科举制有何影响?是在何时被废除的?这道题目把三个重要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题目有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还有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写历史小论文、进行历史调查等等,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了。
新课程改革刚刚兴起,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回避,只能迎难而上,要积极想办法,努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