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江华
随着高考指挥棒的旋转,语文教学因其涉及面广,不易立时见效,越来越不被学生重视,这就使得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通过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我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认为只有让坐在四堵墙内的学生踏足自然、走进生活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辟蹊径。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语文学习,决不能钻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
语文教学有它的“易”与“不易”之处,内容杂多,使得学生觉着摸不着边际,是其“不易”;但学生一旦入门,领略了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就会越学越顺,越学越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绩也较为稳定,这是“易”学之处。我正是利用这二者之间的罅隙,努力搭建一条滑行于二者之间的栈道。即在各科剑拔弩张、争分夺妙、你争我夺的“搏击”中,竭力为学生营造一方细心品味的领地,即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语文的氛围。
授课中,我特别重视道具的使用。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给学生讲解语言和内容的关系,单凭口授,学生表情总有点勉强,我明白那叫“被动接受”。第二节课,我端了一小盒花椒走进教室,然后送每位同学一粒,让他们联系上节课的内容自由发言。迟疑了一会儿,同学们恍然大悟,有一位学生说得非常好,语言是花椒壳,内容是花椒籽,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出一篇好的文章。还有一位同学“悟”出了“空洞”的含义,就像只有“壳”没有“籽”的花椒一样,一按就瘪了,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踊跃,于是在一片花椒飘香中,同学们明白行文要做到货真价实、诚信为本;他们还从这一粒粒日常的普通花椒联想到一些伪劣产品,进而到豆腐渣工程,认识到只有表层的东西没有内容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借此告诉他们以后做文章要联系实实在在的生活,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古今中外、大江南北都是成文的源头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病呻吟的空洞文章是不受欢迎的。
另外,侧重情境的妙设。有一次我讲公开课《哀江南》,因为找不到任何的辅助材料,事先辅导了一位同学朗诵,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朗诵加上我的解说勾起了在座每一位的亲人离别之情、朋友分别之情、个人失意之情,我说生活中这种种感情固然令人伤神,但比起老樵夫痛失家国的悲伤似乎要稍逊一筹,因为无国则无家,国破则家亡,于是我又为同学们讲了《桃花扇》中每个人的悲惨遭遇,于是在这种具体可比中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黍离之悲”的涵义。《道士塔》的讲析,我先从一张登载有邯郸名胜赵苑被破坏的报纸入手,然后讲圆明园,讲鸦片战争,讲八国联军侵华,等到群情激愤时,再引导同学们揪出《道士塔》中的罪人;雪盖原野时,我带同学们去打雪仗,站到半山腰的亭子间,我们朗声诵读《沁园春·雪》,体会作者心系家国的豪情;春末夏初踏着皎洁的月光引导同学们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味;淡云遮月的时候,师生共同领略《荷塘月色》的佳境;踩着满地黄叶,我们讲解《故都的秋》。很多时间我感觉自己上课不如说是在做导游,导着学生进入课本,而且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领会中,学生真正爱上语文,领会到了语言的美感,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宝贵的自我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很重要。高中语文三、四册的剧本教学我们分三步“观摩——改编——演出”,让学生把生活和文学结合了起来,并体会到了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观摩”先让学生在多媒体上观看剧本光盘,然后体会戏剧的语言。改编一些表演性强的小说,如我们把《孔雀东南飞》改编成戏剧,在全校公演,排山倒海的掌声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演出获得的实际感受远非老师的几个四十分钟的灌输所能达到的。是台上那一分钟却真的让学生明白了很多,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道理。此外,我还带学生参加各种实际的交流、沟通活动,如:带他们去采访一些服刑人员,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巧妙的表达与那些社会敏感人群实现沟通。也带他们去小区帮着处理一些琐事杂务,从而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一个社区工作人员一句话可以令俩邻居暴跳如雷,一句话也可以使两个吵架者偃旗息鼓。在讲《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课文时,把理论和同学们的实际经验加以结合,告诉同学们与人交往的一些策略和学问,也就是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他们感觉很有意思,摩拳擦掌地说,以后要把课内学的这些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当然有了这个动力,学起语文来就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
我认为语文课及很多科目的学习,如果把课内课外互动起来效果会十分有效,但是很多学校为了安全,不让学生走出校门,做封闭式管理,这样做有因噎废食之嫌。我总是力所能及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来学习语文。事实上语文教学根植于生活才是找到了真正的源头活水;把学生的思维视野关在四堵墙内的被动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先生也曾说三味书屋的学习是呆板的、沉闷的,只有百草园才有真正的乐趣。
侧重学生的欣赏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应试性,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欣赏的同时领略到了一些知识、情感、意境,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正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一种契机。高三一年我们主要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归类,高考模拟和演习。相对而言,学习生活是紧张枯燥的,但他们都不觉得累,因为在猛攻数理化的同时,语文习题中的一篇篇美文,是他们身心得以休憩、提升的翅膀。有了高一、高二的培养、熏陶,他们已经是一群感情细腻、思维缜密、有灵魂有思想的年轻人了,他们的学习已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一种“爱”的因素,不是用国籍、身份、道德观念强制而加以约束的“爱”,而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喜欢和感悟。所以要让学生学习语文,首要的不是强制他听课,而是要征服他的灵魂。基督教之所以让人体会到一种安宁和快乐,就是因为《圣经》俘虏了人们的灵魂,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关键在于你的教学有没有创新。再美的电教手段毕竟是“死”的图片;“活”的自然、“活”的生活才能赋予语文真实的感觉,指点语文教学走出“死板”、“枯燥”、“无聊”的歧途,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质”的飞跃。
纵观春秋战国那些谋士,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亡国;放眼今朝商场、外交,一句可以赢利,一字也可以体现智慧。难道这仅是一些可爱的文字游戏吗?语言的表达和沟通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无敌手”,固然让学生感觉到一种征服的力量、胜利的喜悦,而语文却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和奥妙,领略文字的效力和功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引导你的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吧,这既是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民族责任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