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教学大纲到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产生变化的同时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着重于结果性评价到现在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所有的教师都经历着方法与思维的变革。目前,不同地域与级别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出“星级评价法”、“模块单元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评价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不足。因此,建立与新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教学评价的再认识
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能有效地克服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差,使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突破了学校体育单一的生物观念,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学校体育观转变,拓宽了教学的目标领域。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由运动技能变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必然对教学评价的形式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
我们不妨做这样比喻:把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比喻为两条铁轨而教学评价就是两条铁轨中间的枕木。两条铁轨、枕木构成铁路;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共同组成教学过程。惟有先进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评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这个行驶中的列车安全驶向目的地。
二、实施教学评价要建立在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之上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往往承受因失败带来的沮丧。例如,别人的一点肯定或表扬,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受到批评就消沉、抱怨。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准确,或者一看缺点就全盘否定,或者犯有夸大或低估的毛病,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如下心理效应:对学生情绪稳定性产生影响;对学生的需求水平和追求目标产生影响;对学生的自尊感、自信心、自我认识产生影响;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实施教学评价时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的进行评价。评价以能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应该以正面评价为主,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唤起学生新的需求和向更高e366d582ee1257e010bf55df7e4c3ce494ae4c7413296ca32ef9fbffee26ead4的目标前进的倾向。同时,应该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将评价机制真正地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通过听课、评课发现不少老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的,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可见,传统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束缚着教师的思想,把教学评价与体育成绩评定相等同,忽视了教学评价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一客观事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指出: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体育教师面对一项教材时: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项教材?通过这项教材,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认真研究这项教材怎么教学生才爱学;最后,才是深入钻研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法、评价体系使学生最快的学会、学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实现目标效果的单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过去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基本局限于为实现运动技术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来考虑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等诸方面因素,将评价机制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即时、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施教学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模式,既有来自于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新的评价机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有正确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例如在分层练习、小组合作练习时可以建立组内评价机制,这种来自生生之间的自评、互评更加客观。
教师应该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使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真正体现评价的丰满度。首先是运动参与:不论学生的体质如何,教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有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感到很吃力,但他能利用科,学的方法克服自身的不足,这种主动参与的做法应该给与肯定;其次是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参加体育课的练习,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调控自己的情绪, 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 第三是社会适应: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否与同学进行体育锻炼、愉快合作, 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 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实施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
评价过程动态,既有课堂当中的即时评价又有课堂结束时的教学评价,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是改革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是学会学习方法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应该明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的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建立与新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更好的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芳.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季浏.论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J].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