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

2007-12-29 00:00:00赫忠慧
体育教学 2007年3期


  2007年4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正式发布。新《标准》较之试行阶段,无论在评价领域、选测项目数量、部分指标的权重、最低毕业标准的设置、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测试仪器的认证和责任追查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具体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实施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认真领会,明确新《标准》的重要意义
  
  《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标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最终归结到:一、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二、检验体育锻炼效果。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在具体的组织实践中,树立不以测试为最终目标,而应把测试结果作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把实施新《标准》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将其作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二、科学规划,整体设计,系统落实《标准》实施工作
  
  实施《标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标准》测评的组织管理是较为成功的经验。同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完整的领导体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实施计划,统一部署等措施都是学校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测试时间安排、测试人员的培训、场地器材和仪器的准备以及安全措施等测试的具体环节方面,也必须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测试实施制度和办法,以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测试时间的安排应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尽量避免过多占用体育课时间专门进行测试。
  测试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既要节省时间,也要便于管理,在保证测试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进行测试,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以获得真实数据。测试人员、场地和仪器的准备都是以获得准确数据,减少测试的误差为基本前提的。另外,测试现场的安全预警措施也应予以充分考虑。
  比较原有的项目,《标准》中增设的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主的测试项目,在测试组织方面有耗时长,形式分散难于组织等特点,特别是对于场地的要求较高。在大规模测试中引入这些指标尚属首次,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引起高度重视,构思最佳的测试组织管理办法。在群体测试之前,最好进行小规模试测,对于测试时间和场地进行合理测算,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合整体测试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场地以及测试人员,然后再进行大规模测试。
  
  三、注重宣传,加强培训,合理设计实施管理途径
  
  《标准》的实施将引导和帮助人们去积极追求身体的健康状态,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进行宣传,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的形式可以包括会议动员、理论课学习、广播和板报、象征性体育锻炼活动等。要让《标准》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培养业务素质高的测试人员队伍是提高测试数据准确性的保证。测试人员队伍有的由体育教师、校医组成,有的则由没有测量知识的其他人员构成,加之测试项目和内容不断丰富,使测试方法的培训工作尤其重要。群体测试前要求测试人员掌握各项目正确的测试方法,培训材料可以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介绍的测试操作方法进行培训,同时要求结合实际操作进行反复演练,不断熟练;了解仪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掌握常用的处理办法,并及时记录在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标准》的测评数据需要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为各级政府机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提供详实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使之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系统还可以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能够在准确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及时、准确地上报学生测试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反馈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学生个体检测报告和运动处方指导应成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指导意见;班级群体的分析结果应成为指导体育教学的参考依据;学校整体分析报告应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四、关注《标准》导向,探索体育教学管理实践的干预策略
  
  《标准》作为一项评价制度,就是要与体育课程改革相互协调,使评价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实施《标准》工作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开展活动的过程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程度。《标准》实施办法中明确的诸多要求,将成为学校管理实践的重要导向,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探索体育教学管理实践的干预策略。
  导向一:提高了《标准》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要通过积极的锻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通过与试行方案对照,《标准》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有所提高。同时,设立最低毕业标准(50分)以区分及格标准(60分)也为学生设立了不同的激励尺度,体现了评价不以鉴别和选拔为目的,注重激励和反馈的指导思想。这些举措的最终目标都是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导向二:设立了《标准》测评中的“一票否决”制,关注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和参与程度。
  《标准》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 9分:1 )评价指标中400米(50米×8往返跑)、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实验的得分达不到及格者;2)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的1/10者。”这一要求明确的表达了学校体育教学实践要注重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要注重增强心肺系统机能,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传授相应的技能,同时也要注意重点讲授身体机能的体育锻炼手段和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练,而缺乏练习方法的指导,今后应不断深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锻炼方法”的研究,丰富和完善知识架构,对教师的指导能力要提出明确要求。
  导向三:增加了一些简便易行,锻炼效果较好的项目,并提高了部分锻炼项目指标的权重,对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使《标准》的实施工作和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实施《标准》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激励学生积极锻炼来提高测试成绩,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导向四:明确了数据上报制度和选用测试器材的要求,使实施《标准》的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迈进。
  教育部研制和开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可容纳全国2亿多学生每年按《标准》测试的数据和成绩,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类数据库,该系统不仅可为各级政府机关、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而且学生个人、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查询和检索有关信息。明确数据上报制度,完善数据上报的管理体系,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因此,学校应认真落实。
  选用测试器材要求为学校利益做出了政策保障,也是政府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而做出的努力。学校应珍惜权益,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迈进。
  注: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体育健康中心主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成员。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1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