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和谐社会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教育环境;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根本环节和主要内容。因此,建设和谐的体育课堂,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实需要。
体育教学中的和谐课堂,其本质上是追求体育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全体学生提供促其生命成长的厚润土壤;从现实需要看,在于调整处理好体育课堂上的各种关系,扭转近年来多数中小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难堪局面。
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堂的一切活动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从观念上实现由“让学生适应体育课”向“体育课适应学生”的根本转变,实现教学行为上“教师要学生学”向“学生自愿学”的课堂转变,达到教师的合理教育引导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观念的改变才会导致体育课堂中教师行为的转变,而最终才会有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乐此不疲、喜爱体育课的精彩体验和雀跃般的体育行为。
其次,和谐的体育课堂需要重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容讳言,从局部实验到全面推行新课标已经6年了。但至今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并没有根本的转变,“以教论学”、“教“师中心”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即使在近几年推出的全国性或地区性优秀体育展示课上,虽不乏课堂“民主”、“合作”的表演“作秀”,但背后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必定是师生和谐相处的课堂,展现的是师生民主、亲近、融合的教育关系。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本,也是和谐体育课堂之基石。只有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相互尊重,进而才能
“以学论教”,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有效与生动局面。
第三,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要和谐发展。体育新课标推出了“三维目标”和“五个领域目标”,从理论上讲这是在体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是新课标的“独创”和新意所在。但遗憾的是,在实施体育新课标以来的近六年中,我们看到正确理解、和谐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育课并不多见,而“本末倒置”、“牵强分解”、“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的理解和处理体育教学目标的情形倒不少见。
例如:有的体育课完全变成了“游戏课”、“文艺表演课”、“劳动展示课”,教师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有的体育课则上成了“放羊课”或“体育项目超市”,教师解释为:“这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实现了运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目标”等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前者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这是基础;中者立足于学生会学,这是过去教师所忽视的、而现在应关注的学生学习方法论;后者立足于尽量让学生乐学,这是持续学
习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体育课程的三维目标及五个目标领域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互影响性。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是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大前提,没有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全体参与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其他维度目标和领域目标既不可能启动也不会实现。和谐发展的持续有效的体育教学课堂,既不能把三维目标、五个领域目标均等平分,又不能相互割裂而单独发展;在不同水平学生和不同的教材教学中,各维度、各领域目标又有所侧重。
总之,和谐的体育课堂目标总体上要关注的是人的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知识技能”目标是重要的启动维度目标,这是体育课的特质所在;但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论与教育价值;还要具备“育人”的意识,关注体育课中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使体育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理发展、人生体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