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化疗药物渗漏损伤42例疗效观察

2007-12-29 00:00:00尚志梅张华平宋彩凤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年2期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西医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2—0012-02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在化疗过程中,常常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化疗药物血管外渗,致使血管局部组织的严重损伤,尤其是强刺激性化疗药物,一旦外渗,极易造成组织坏死及血上管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对化疗药物渗漏处进行及时处理,保护静脉,防止静脉损伤十分重要。笔者自2003年1月~2006年8月,对42例化疗药物外渗的肿瘤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2例均于住院治疗中发生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肺癌15例,淋巴瘤10例,肝癌8例,乳腺癌5例,直肠癌4例。
  1.2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浅表静脉穿刺较频繁,外周静脉给药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0.5%~6%,但实际发生率却远高于此水平,常发生在手背、足背、手腕等处。轻度患者局部组织有酸麻、肿胀感觉,皮肤苍白或红斑,沿血管壁呈持续性刺痛、剧痛、烧灼样痛;中度患者局部组织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或水泡,呈持续剧痛,夜不能眠;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坏死组织浸入真皮下层和肌层,坏死组织呈黑色,可脱落向深部浸蚀达骨骼。
  
  2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 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液体滴速及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漏、疼痛。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治疗,尽量抽尽外渗的药液给予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加生理盐水5ml作局部环型放射性封闭,进针角度15°~20°,边进针边推药,直至患处中心,阻断渗漏的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封闭范围大于渗漏面积2cm,注射药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为宜。然后用50%的硫酸镁冷湿敷,3~4次/d,1~2大。
  2.2中医治疗 24h或48h后用中药湿润烧伤膏涂搽渗漏部位,厚度0.5cm,3~4次/d,3~5d。渗漏后引起疼痛使患者不愿活动,长时间会引起患肢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并鼓励患者进行合理曲肘、握拳等活动。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渗漏处疼痛、肿胀消失,升高的皮肤温度降致正常,皮肤无破溃,输注化疗药物血管通畅;好转:渗漏处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皮肤温度下降,皮肤血管呈黑褐色条索状,不易再通;无效:渗漏处疼痛未减轻,皮肤温度升高或不降,皮肤破溃,血管不能再通。
  3.2治疗结果 42例化疗渗漏损伤的患者,治愈39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化疗药物渗漏血管外局部组织发生急性炎症改变、循环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渗出,白细胞粘附、浸润、细胞受损变质。用50%的硫酸镁冷湿敷,利用其高渗作用,具有清热、减轻血管组织水肿,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吸收。地塞米松能稳定细胞膜,阻止致炎、致敏、致痛物质的释放,减轻局部水肿及炎性反应,阻断肿瘤毒性物对血管的影响,促进组织修复。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药,可阻断病灶周围神经末梢反射,同时降低血管的脆性,减轻药物渗漏,从而减轻疼痛,长期小量使用体内无积蓄,可反复使用。本病属祖国医学“痈疽疔毒”范畴。为化疗药物外渗肌肤、损伤脉络,热壅血瘀所致。中药湿润烧伤膏主要由紫草、黄芩、黄柏、黄连、乳香、没药、冰片、及蜂蜜等组成,主要成分是B-谷巢醇、黄柏内脂、黄芩甙、小檗碱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止痛抗炎、抗感染作用,可生理性再生皮肤,促进愈合,减轻损伤,且无损伤性液化排除坏死组织,其中止痛作用显著。中药湿润烧伤膏的剂型为无水油脂,其性能接近于皮脂,故在创面上保持湿润,一方面对病区起改善微循环和营养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有效地保护隔离创面于外界环境及细菌的接触,保护了组织,破坏了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有效地控制了感染的发生,并利于组织水肿消退,促进创面上皮修复,降低了炎性反应,且药物本身含有止痛成分,从而减轻了疼痛。中药湿润烧伤膏中蜂蜜等多种营养成份,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具有抑制胶原纤维再生促进上皮生长的功能,从而有效促进伤口愈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化疗药物渗漏,互补了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带来的不足,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保证了治疗的有效进行,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密切了医患关系,也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