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接骨续筋散;软组织;骨关节损伤;外敷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2—0059-01
笔者自2000年6月~2005年12月采用自拟接骨续筋散,外敷加绷带,夹板固定治疗软组织及关节损伤8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25例中,男586例,5~15岁110例,18~35岁280例,38~40岁109例,60~83岁87例;女239例,2~17岁93例,18~30岁117例,60~79岁29例。病程最短1h,最长半年,均有外伤史。825例患者中,伤筋697例,骨关节损伤229例,其中锁骨骨折19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10例,肩关节脱位20例,其中前脱位5例,前下脱位15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肱骨内上髁骨折15例;外上髁骨折10例,尺骨干骨折伴肘关节脱位5例,桡骨远端骨折30例外,其中伸直型25例,屈曲型5例。掌指骨骨折76例,胸腰椎骨折30例,肋骨骨折18例,髌骨骨折13例,腓骨骨折10例,踝部骨折15例,跟骨骨折4例,第五趾骨基底部骨折12例。
2治疗方法
2.1 手法整骨复位,分筋理筋 伤筋者采用分筋理筋手法,拨正理顺离槽之筋,松解粘连,以达疏通气血,消肿止痛;骨折、脱位采用整骨复位,使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脱臼回原。
2.2外敷接骨续筋散
2.2.1药物组成及主治黄柏、羌活、独活、栀子、土鳖虫、血竭、续断、白芷、自然铜、木香、骨碎补、儿茶、乌药等10多味中药组成,根据3期分治原则,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中期以和营通络,祛瘀止痛为主;后期以调补肝肾,强筋壮骨,通筋活络为主,随症加减。
2.2.2使用方法 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分装备用,临证时根据损伤程度,或重用血药,或重用气药,用温水或冷水调匀成糊状,装入绵纸袋摊平,若脱位或骨折者整复后覆于患处,外用夹板或湿软纸板固定。
2.3固定 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用厚纸板泡湿软,或适宜的夹板固定。若骨折侧方移位,需置加压垫,放妥压垫后用绷带数层加固,检查肢端血运,脉搏,肤色等,再行x线摄片复查,以达到对位,对线效果后,将肢体固定于功能位,隔日换药,检查固定是否满意,2~4周复查摄片,如已达临床愈合标准,解除外固定,加强患肢功能锻炼。
2.4功能训练 损伤初期在不负重,避免加重损伤,防止旋转,成角,侧方移位,保证折端对线,对位稳定的前提下,尽量进行功能训练。加强患肢肌肉收缩,屈伸损伤部位远近端各关节,待外固定解除后加大活动量,并渐进负重训练。
注意事项 换药时需确保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稳定,避免再移位,若损伤部位皮肤有破损,可待伤口愈合后用药,若在敷药过程中出现皮疹,应暂停敷,用皮炎平外搽。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3.1.1伤筋,脱位疗效标准 优:2周左右肿胀青紫消退,无压痛,患肢功能恢复,生活自理,工作劳动如常;良:治疗3周以上肿胀青紫消褪,无压痛,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基本能胜任日常工作;差:3个月以上仍有部分功能受限,生活基本自理,基本上不能胜任日常工作。
3.1.2骨折疗效标准 根据功能恢复情况,整复对位程度及骨愈合情况,将骨折愈合情况综合评定为3级。(1)良好:横向移位不大于骨皮质层厚度,成角小于10度,无短缩,旋转,功能良好;(2)中等:横向移位小于骨格直径1/2,成角10度~15度,短缩小于2cm,尺桡关节正常,功能基本正常,运动范围达到正常的1/2;(3)差:达不到中等者。
3.2治疗结果
3.2.1 697例伤筋患者,优516例,占74%;良160例,占23%;差21例,占3%,优良率97%。
3.2.2 229例骨关节损伤患者,除2例T12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转西医骨科手术外,余224例均痊愈,功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如常,均达到良好和中等评定标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