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小儿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用西药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止泻胃苓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治愈4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治愈率82%,总有效率94%;对照组治愈22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治愈率45.83%,总有效率70.83%。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止泻胃苓汤;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2-0010-01
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上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占秋冬季节小儿腹泻约80%[1]。笔者自2003年9月~2006年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98例,全部来自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5个月~3岁;病程3天以内。对照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6个月~3.1岁;病程3天以内,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参照《儿科学》[2]中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初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每日数次至10多次,大便常规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无粘液,无红细胞及脓细胞。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口服蒙脱石散,1岁以下每次1g,1~2岁每次1~2g,2岁以上每次2~3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2.2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同对照组,中药予止泻胃苓汤.基本方药:苍术1~2g,陈皮1~2g,川朴3~6g,甘草1~2g,白术3~6g,茯苓6~9g,猪苓3~6g,泽泻3~6g,车前子6~9g,石榴皮3~6g。如发热者加葛根6~9g,连翘3~6g;呕吐者加半夏3~6g,竹茹3~6g。每日1剂,水煎服。
以上2组治疗期间均不用抗生素,给予饮食控制。对出现脱水患儿,根据程度不同酌情予以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次数和性状正常,全身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正常;有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1/2以上),性状好转,全身症状减轻;无效:大便次数减少不及1/2或无减少,性状无好转,全身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见表1。
2组治愈率比较,X2=13.9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好发于秋、冬两季,病原体以轮状病毒多见,病毒侵犯肠道粘膜,引起肠道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蒙脱石散对消化道内的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中医认为小儿秋季腹泻属“泄泻”范畴,小儿脏腑脆嫩,藩篱不密,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幼幼集成》“夫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脾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而下降,泄泻作矣”。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所以有“湿多成五泄”之说。故泄泻虽有多种不同因素,但未有不原于湿者。由此可见,泄泻病因虽多,病变均在脾胃,湿浊中阻,湿困脾胃为其主要病机,治则宜以健脾助运,利尿化湿为主。止泻胃苓汤中苍术芳香醒脾,燥湿助运,厚朴行气化湿,陈皮理气配苍术以和胃化湿,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石榴皮涩肠止泻以防频泻伤正,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使湿浊得化,脾胃复健,泄泻得止。本观察表明,中西药并用,切中病机,能收到比单用西药治疗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