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员工“跳槽”

2007-12-29 00:00:00
人力资源 2007年3期


  读者来信
  编辑:您好!
   我是某通信设备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最近,公司销售总监老张找到了人力资源部,向我诉说了一件困惑的事。他说:“今年我们部门提前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正当筹划着如何组织员工庆祝时,却收到了得力干将王成的离职申请。看着他的离职申请,我感到很郁闷。王成从事销售工作已经三年多了,我对他一直很赏识,并且这两年给了他不少机会,薪水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他却突然提出辞职,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留住王成?”看到老张一筹莫展的样子,我一时也不知所措。当收到员工的离职申请时,企业的直线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如何应对?希望得到咨询专家的建议。
  某通信设备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 沈 玉
  
  专家回复
   当收到员工的离职申请时,企业的直线管理者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如何应对?这一直是企业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直线管理者首先应该站在组织的角度,以一种全局、系统、平和的心态来分析、判断,看其是否与组织合拍,是否适应组织的长期发展,是否是组织最需要挽留的员工,从而判断相应的挽留代价底线,而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草率做出挽留或放弃的决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综合考虑该员工的业绩、能力以及团队融合性、团队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然后再做出判断。
  其次,直接管理者需要协调好相关资源,与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看看这些原因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现在就可以改善的,哪些是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可以对症下药,“挽留”需要挽留的员工,或内部调换,或调整薪酬,或更换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借此机会理解、把握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管理上的漏洞,防止同类现象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企业的直线管理者可以充分整合人力资源部门、公司领导等相关资源,协助沟通、解决问题,突破部门局限,从整个企业的需求来进行协调、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可充分发挥其“客观”、“中立”的形象,深入了解离职员工的心理成因。
  最后,对于那些仍然选择离职的员工,公司在尊重其个人决定的同时,需要与其商定离职的时间进度,做好交接工作,尽可能地降低离职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案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配合老张与王成作如下沟通:
  1. 请王成推荐接替备选人。作为一名在岗位工作三年多的老员工,一方面王成对岗位要求、团队风格有着更为深刻、直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行业内优秀的“竞争对手”也了如指掌,因此其推荐的员工,比较有“岗位胜任力”。
  2. 协商好离职的时间。尽可能地为招聘接替人选,给新员工磨合留下多一些时间。
  3. 处理好交接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内容之外,要求王成整理好本岗位的流程规范、客户资料,并做好本岗位的年度总结与次年规划,包括2007年年度销售目标、客户资源、需要协助的资源以及工作改进要点等,保障岗位的一致性与延续性,更好地帮助新员工做到“无缝连接”。
  4. 听取王成对于公司发展、管理的建议与意见。心理学有关调查表明,正常状态下,即将离职的员工心情更为豁达,视角更为客观中立。这种情形下,其提出的管理建议也将更具有实践意义。
  此外,在处理离职员工申请的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格外注意:
  1. 在与申请离职员工进行交流、挽留的同时,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着手进行接替人员的准备工作,避免措手不及,后继无人。
  2. 关注员工的离职风险。提前审视双方的劳动合同,提前规避风险,注意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与商业机密。
  3. 关注内部员工的思想动态。公开、透明和坦率地处理人事问题,消除其他员工的心理阴影,防止“随流”,预防集中“跳槽”。
  对于已经提出离职申请的员工,企业挽留成功的概率通常不过三成。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提前了解员工动态,关注“跳槽”迹象,掌握双方合作的主动权,才有可能避免“跳槽”给企业带来的伤害。
  对于企业直线管理者来说,需要更多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表现,做到“知己”。如平时正常出勤的员工最近经常请假,平时表现积极的员工最近表现消沉,平时非常注重承诺的员工最近经常敷衍了事。那么,一方面直线经理需要与其进行相应的沟通,帮助员工调整好状态;另一方面需要有所警惕,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跳槽”的前兆,需要提前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做好相应准备。
  而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工作,尽可能地掌握主动权:
  第一,通过人力资源盘点与规划,适时把握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其中,需要特别关注“明星”员工与“后进”员工,及时与其直线经理沟通具体动态与走向。尤其是明星员工,在企业中通常是把“双刃剑”,在创造高绩效的同时,也增大了其离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一旦明星员工离开,将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关注、弱化企业对明星员工的依赖,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科学设计岗位,加强知识管理,来确保企业是核心资源的拥有者,避免出现因明星员工离职而给企业带来被动的局面。
  第二,多关注本地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变化。如本行业领域的薪资水平变化趋势、本专业的毕业生供求情况,尤其需要关注本行业竞争对手的举措:是否有新的招聘计划,是否有新的市场战略,是否会危及到本企业的人员稳定等,做到“知彼”。
  第三,做好替代人选的准备。关注本地区有无相关企业的关闭、搬迁、裁员等,在这样的时机招聘、储备新的人员,将大大降低成本。同时,提前与各院校、人才市场联系,掌握替补人员的供应情况。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要想从根本上掌握双方合作的主动权,必须完善激励机制,推行人本管理。相关调查也显示,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薪酬与付出不对称、与直线领导者风格不契合、工作压力大是员工“跳槽”的四大成因。从表象上来看,这些因素虽说是企业自身无法规避的,但是企业可以借助盖洛普员工敬业度Q12测评法、人员素质测评等专业工具,一方面适时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状态,另一方面帮助员工了解自身特点,确立对个人发展、所得薪酬的合理期望,帮助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获得高绩效,从根本上提高人与组织的和谐,提高员工满意度,消除员工“跳槽”的动机。
  
  (作者:任坤、傅卫,佐佑人力资源顾问公司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