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轶事

2007-12-29 00:00:00张志东
书屋 2007年4期


  一
  
  在许多人看来,后宫美女如云,这些美人坯子只能装点皇家的门面,充当皇帝的性奴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但是,她们中也的确出现了一些才貌双全的人物。
  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后的唐高祖李渊之妻、太宗李世民的生母窦氏,在书法上堪称高手。李渊虽然自年轻时投身行武,但一直爱好书法。他曾临摹梁朝时任秘书丞、北周时又官至开府仪同三司的王褒书帖,经过研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龙爪书”。同样爱好书法的窦氏,常常和李渊在一起切磋研究,两人的作品竟不分伯仲。不仅如此,窦氏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喜艺事”的慈禧太后最喜欢书写龙、虎、松、鹤等大字,每年都要书写几百幅,在她居住的后宫及颐和园,将作品装裱悬挂起来,供大臣品赏。其书法作品,用笔苍劲,古朴有力,舒卷自如,自成一体。慈禧太后还喜绘画,尤其爱画松树。李鸿章七十大寿,慈禧为其专门画了一幅松树图作为贺礼。
  后妃中,有一些人在音乐舞蹈方面,造诣颇深。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周娥皇,精通音律,常和后主一起创作新曲。通常情况下,周娥皇谱曲,李煜填词。《十国春秋》记载,《邀醉舞破调》、《恨来迟破调》,都是周娥皇的作品。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初唐乐舞曲,传到五代时已经很不完整。周娥皇悉心整理,并以琵琶演奏,终使这首残曲得以流传。“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的杨玉环,在音乐舞蹈方面堪称通才。她不仅精于琵琶演奏,还善谱曲。她亲手排练并领舞的《霓裳羽衣舞》演艺精湛,变化多端,令唐玄宗百看不厌。
  诗歌创作虽然历来是男性领地,但在后宫却出现了一些艺术造诣颇深、社会影响较大的诗人。唐中宗李显的妃子上官婉儿,就是一位才高八斗的诗人。其祖父上官仪,以“上官体”著称于世,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位命运坎坷、经历曲折的才女,因才气过人,先后受到武则天、李显和李隆基等三位帝王的赏识。《全唐诗》收录了她的诗歌三十多首。她的诗虽题材多为游玩有感和应景之作,但艺术水准较高。其诗对仗工稳,平易耐读;用笔沉稳大气,描写凝练厚实;诗中佳句,俯拾即是。如“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由于上官婉儿名气很大,每当君臣唱和时,李显总让她做裁判。有一年,李显召集能写诗的大臣到昆明池当场赋诗,让上官婉儿在玉尺楼评判高下。上官婉儿将那些平庸的诗从楼上扔下来,石阶上覆满了诗稿。只有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还在她手中。这两人都是久负盛名的宿将,都认为自己的诗最好。就在大家屏息静气等待时,又有一纸飞落,拾起来一看,是沈佺期的。随着,上官婉儿评说,你们二人的诗虽然不相上下,但“沈诗收联怯,不及宋诗余勇可贾”。在场的君臣无不佩服。
  其实,宫女诗人再优秀,也不过是帝王生活的点缀。反映宫女怨愤才是宫闱诗的主流。汉成帝刘骜的班婕妤,是史学家班固的同族祖辈,她知书达理,娇美多才,很受成帝喜爱。赵飞燕姐妹入宫后,荒淫怠政的成祖很快移情别爱。班氏不愿陷于宫廷争斗,要求到长信宫伺候皇太后。离开了后宫,班婕妤身心忧郁,以借咏团扇,写下《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千载而下,显露了后宫闺怨心声。后人同情班婕妤的怀才不遇,吟咏不绝。王昌龄的《长信宫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李白的《婕妤怨》写道:“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便有留情处,承恩乐未穷。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除抒发个人情感外,宫女诗歌还为规劝帝王、讽谏昏君提供了舞台。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是梁明帝萧岿的女儿。虽生在帝王家,又贵为皇后,但命运并不佳。面对荒淫腐败的夫君,一般的劝说全然无用,为此她专门写了首《述志赋》,以劝谏隋炀帝。但是,对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的昏君,萧氏的良苦用心只能付诸东流。结果,隋炀帝被手下宇文化及谋反杀害,萧氏流落天涯,漂泊异域。“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这是辽代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妃子萧瑟瑟所作的讽谏诗。耶律延禧不仅不为忠言所劝,还十分生气。不多久,辽为金所取代,耶律延禧做了阶下囚。
  自古悲愤出诗人。宫闱诗中,有一些反映了国破家亡的凄惨、痛苦和怨愤,是时代更替历史的真实记录。曾因自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成为中国最早对联作者的孟昶,是有名的才子昏君。这位后蜀后主的妃子花蕊夫人徐氏,才貌盖世,《全唐诗》收录其诗歌一百五十余首。在从成都到开封的驿道上,有一个叫葭萌驿的地方,墙壁上留下了半首词:“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当作者写到这里,押解俘虏的军士便风急火燎地催着上路,后面的诗词只能留在作者的心中。这位诗人就是花蕊夫人。沦为战俘的徐氏,一步一回首,一声一泣血。到了开封,宋太祖闻听徐氏才高貌美,特意召进后宫。赵匡胤让她即兴做诗,徐氏当即口占一首《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慷慨悲歌,使赵匡胤深为折服。清人薛雪认为此诗:“何等气魄?何等忠愤?当令普天之下须眉一时俯首。”
  
  二
  
  由于身份特殊,许多后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帝王的生活、言行甚至家国命运。她们中有助纣为虐的孽障,更有辅政有功、名垂青史的女中豪杰。
  长孙皇后是历代后宫的典范,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良佐”。这位出身显赫且知书达理、品德高尚的皇后,为李世民开创辉煌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玄武门之变,长孙氏作为王妃,不仅参与谋划,还亲临战场助战。入主中宫十年,不铺张,不专权,深得李世民好感。为此,李世民常常就一些朝政大事和皇后商量,头脑清醒的长孙皇后每每推辞。在太宗的再三恳求下,皇后才就一些大事提醒皇上。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在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李世民准备封其要职。长孙皇后却坚决不同意,她以汉代吕后和霍光家族参政祸乱的事为例劝说皇上。李世民论功行赏,授予长孙无忌为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兼左仆射。长孙皇后只好暗中告诉哥哥,让他辞职。李世民有一匹好马养在宫中而无病暴死。李世民知道后,要杀掉养马的人。长孙皇后就以晏子劝说齐景公的故事,使皇上打消了杀养马人的念头。《大唐新语》记载,一次,魏征因为进谏,惹怒了皇上。李世民退朝后,自言自语地说:“会须杀却此田舍翁。”长孙皇后知道了缘由,当即换上后服,站在庭院中。李世民问其何故,长孙皇后才说:我听说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能够直言。作为后宫之主,我怎能不恭贺?李世民恍然大悟,深为自己一时糊涂而愧疚。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毙彼下泉,悠悠苍天。”这是明太祖马皇后病逝后,宫人怀念她所作的歌。马秀英是有名的大脚皇后,从小失去双亲,孤苦伶仃。嫁给朱元璋后,尽心支持丈夫的大业。转战南北中,她深明事理,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让丈夫吃饱;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料好将士子女。当了皇后的马氏,与朱元璋感情更深。她从生活的关照,更多地变为理政上的提醒、督促和劝诫。她讲得最多的,是劝阻丈夫不要乱杀人。事实上,靠武力夺取天下的朱元璋,一遇不高兴,即随意诛杀大臣。每遇这种情况,马皇后就及时进谏,朱元璋一般都能采纳。参军郭景祥守和州时,有人说他儿子想杀父亲,朱元璋一听,就要杀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及时劝阻,让弄清情况后再定。经过调查,果然没有此事。郭景祥之子躲过了一劫。吴兴有个财主沈秀,人称沈百万,修筑南京城时,曾出资助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后来他想出钱慰劳军队,以博得皇上好感。出身贫寒的朱元璋不仅不领情,还对沈秀恃富犯上大为光火,准备将沈秀杀掉。马皇后知道后对朱元璋说,法律是要惩处违法的人,而不是惩处看不惯的人。朱元璋觉得有道理,就赦免了沈秀,把他发配云南充军。马皇后去世前留下遗言:“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所得而已。”
  
  辅佐帝王影响最大的,当属清代皇太极孝庄文皇后。这位深谙治国之道的女性,一生饱经沧桑,命运波澜壮阔。她历经三朝,辅佐两帝,为清朝的入关和政权稳定做出了特殊贡献。明朝名将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想尽办法也不能使他降服。庄妃主动请缨,熬好参汤送到狱中,软语轻言,极尽温存,激发了洪承畴求生的欲望和改换主子的决心,为皇太极赢得一名难得的大将。就在准备进攻关内的时候,皇太极驾崩。为了争夺汗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长子豪格,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庄妃笼络各方力量,争取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多尔衮以大局为重,立第三方、她五岁的儿子福临为帝,并保证多尔衮摄政王的权力。多尔衮摄政后,豪格被幽禁而死,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也被贬官。多尔衮一时唯我独尊,权势熏天。在危急时刻,孝庄果断决定,下嫁多尔衮,用怀柔手段牵制摄政王的政治野心。多尔衮病死后,顺治亲政,孝庄太后授意顺治帝,命人彻查多尔衮,将多尔衮的不法行为暴露于天下。从此,孝庄太后辅助顺治开疆拓土,安抚百姓,巩固朝政。顺治病逝,八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独掌大权,傲视幼主。祖孙二人密谋,蓄养武士生擒鳌拜,兵不血刃地收复了皇权。其后,爆发了三藩之乱。孝庄太后和大臣分析战况,犒赏前方将士,鼓励后宫节约。当大部兵力投入南方应对吴三桂叛乱时,蒙古察哈尔部乘虚而入,直逼京都。就在君臣一筹莫展时,孝庄太后再一次显示了她超人的胆识。她一方面派人安抚,作缓兵之计;一方面组织贵族家兵,突击训练,投入战场,很快平息了北方战乱,使大清转危为安。康熙帝赞扬其太祖母: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同是清朝,在紫禁城内出现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就是咸丰帝贵妃叶赫那拉氏。她有许多好听的名字,小名兰儿,曾被封为兰贵人,同治帝继位时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号慈禧。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咸丰帝尸骨未寒,她就发动政变,铲除八位辅政大臣,迫不及待地登上政治舞台,垂帘听政,独握权柄。在权力夹缝中求生存的同治帝,只得放纵情欲,时常微服出宫寻花问柳。四岁的光绪称帝后,慈禧再次垂帘听政。此时的太皇太后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慈禧虽未做过一天皇后,也未称帝,但她谋杀两帝,三度听政,坏事干尽,不仅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而且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有一首对联对其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驭中国多至半个世纪;妖妇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不过慈禧也并非一无是处。当年俄国在新疆支持印古什国独立分裂,朝廷大臣大多数都认为新疆乃不毛之地,舍去无妨,但慈禧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如果不是慈禧,新疆归属于谁,很难定论。
  
  三
  
  受封建伦理“从一而终”的影响,一般女性出嫁后,不管夫妻有无感情,都不敢提出离婚;即使丈夫去世,宁可守寡终身,也不能随意再嫁。然而,在王朝动荡不安的时候,一些贵为后妃的女性,因为夫君被撵下台或者遭到杀害后,为了生存,也迫于权臣和父兄的压力,再嫁给普通男人为妻。这种身份由普通到显赫,再由高贵到低贱的后妃,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折腾打击后,又沦落为别人的妻子,其内心的屈辱痛苦,只有亲历者方能体验得出。
  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皇后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皇后高氏姐妹,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斛律氏,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高氏姐妹都是父亲高欢为了控制皇帝,先嫁给皇帝为后,皇帝被杀后又做主再嫁他人的。北魏权臣高欢的孙子、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斛律氏和妃子冯小怜,则是随着北齐的灭亡,老大嫁作他人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时,对亡国的后妃肆意侮辱,同样的悲剧,在他孙子、静帝宇文衍的身上重演。宇文衍的皇后司马令姬,在北周覆灭时,也再嫁他人。至于清太宗皇太极孝庄文皇后的再嫁小叔子多尔衮,则是维护儿子皇权的需要,做母亲的无奈选择。这种婚嫁,岂有幸福可言?
  王朝更替,后妃的灾难往往随夫君一起降临。覆巢之下,少有完卵。后妃群体中,有一种十分少见的现象,即面对改朝换代,少数后妃躲过了杀戮,得以苟延残喘,而最终被取代她们王朝的新帝王所纳,再次成为新的后妃。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羊献容,出身官僚世家,在恶贯满盈的贾南风被废除后位不久,立为皇后。司马衷昏庸无能,少有主见,是有名的白痴皇帝,在别人的怂恿下,曾先后四次废立羊献容后位。命运坎坷的羊献容在惠帝死后,被十六国之一的前赵末帝刘曜纳为皇后。
  如果说羊献容一身两帝的经历十分罕见,那么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妃子尔朱英娥,一生竟做了三位帝王的妻子,则是绝无仅有。尔朱英娥出生于部落酋长之家,祖父尔朱新兴在孝明帝和孝庄帝时地位显赫,父亲尔朱荣更是权倾天下。胡太后毒死元诩后,作为元诩妃子的尔朱英娥出家为尼。尔朱荣以讨伐胡太后为名,发兵将胡太后和刚继位的幼主元钊投入黄河淹死。尔朱荣一直觊觎皇位,但担心众人不服,只好立元子攸为帝。为控制元子攸,尔朱荣让女儿还俗,并逼迫元子攸立尔朱英娥为后。北魏被东魏和西魏取代后,控制东魏的高欢将尔朱英娥纳为太妃。高欢虽未曾称帝,但死后却被北齐的建立者、儿子高洋追封为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洋称帝,淫尽后宫,面对已出家为尼的尔朱英娥,欲火中烧,想霸为己有,遭到拒绝后,遂亲手将父亲的太妃杀死。真是一身侍三帝,结局更可哀。
  强迫活人为死人殉葬,是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一种最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命后宫未生育的女子约万人从死。《汉书》载:“武帝时,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