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生小A,从不按时完成作业,多次被老师留下写作业。时间长了,小A受不了了,便添油加醋地向其母诉苦。
第二天,小A的妈妈找到班主任,说:“老师,你别难为俺孩子了,不就是一点作业吗?不写就罢!俺孩子是他爸酒后造的孽,有点缺项(本地方言,意思是智力低下),俺不求他给俺考上大学,长长个子就行了……”
二
有一次,收取学杂费。我班学生小B迟迟不交,我多次通过电话、家访去做工作,家长总推说“手头紧,过两天再说”。
因为上边催得紧,学校决定让没交钱的学生回家去拿。
不一会儿,小B的父亲开着桑塔纳来了,把钱往桌子上一甩,没好气地说:“对不起,耽误老师花钱了!剩下的一块钱别找了,就算你的辛苦费……”
三
学生小C,调皮捣蛋,“恶名远扬”,是本校有名的“惹不起”,整天搞得全校鸡犬不宁。经过若干人、若干次、若干方式、苦口婆心地劝诫,毫无起色。
一天,他又打破了同桌的头,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校长决定让班主任送其回家去。
“小C同学在学校表现不太好,今天又把学生的头打破了,光靠老师也不行,我们要……”
“俺要是管得了,还要你们老师干什么?光白领工资吃闲饭?”班主任话没说完,就被小C的母亲抢过话头,不三不四地说了一顿。
四
我班学生小D,奇懒无比——不做作业,不参加劳动,整天穿得脏兮兮的。有时还借故“头疼”、“肚子疼”,一整天赖在宿舍里,不去上课。
我打电话给他的父亲说明了情况。不料听到了如下的回音——
“十点钟?不算晚。在家里,他都睡到十二点多,连早饭都不吃!”
五
学生小E,家庭困难,学校减免,再加上好心人的救助,小E“免费”上了好几年学了。
后来,那位好心人去世,便停止了救助。交学费时,学校只让小E交课本费。
小E父亲怒气冲冲地来到学校质问:“凭什么没人救助我们了?是不是让你们这些老师贪污了?”
(周畅荐自《杂文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