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极恐怖,死得太离奇
2002年8月初,美国洛杉矶市的克曼罗海洋火山考察研究组组成了一行3人的考察队。队长是女研究员莫莱。队员为两兄弟,弟弟赖钦·达罗克姆和哥哥奇尔顿·达罗克姆。
考察队考察的对象是茨基火山与茨基湖,它们位于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所属的纳马比克岛。茨基火山非常奇特。虽然它内部岩浆活动已经持续数百年,山口还经常冒出白烟,可是一直没有喷发,成为世界海洋火山研究界的一个谜。茨基湖位于火山口内,系奇特的火山湖。据说,湖中有时会冒出不可捉摸的魔鬼,杀人不见血。
8月19日,考察队来到了茨基山下。奇尔顿的任务是考察茨基湖。他想测量湖深,却发现声纳仪由于电池受潮,无法用了。他笑笑说:“正好可以试一试我‘耳测'的水平。过一会儿,如果我往水里抛下一块大石头,根据回声就能测量水深。”说完,他上岸,取来一块大石头,放到艇上。
赖钦与莫莱又爬上火山口,考察坡外情况。过了一会儿,赖钦独自上山口张望,发现艇已靠湖,哥哥倒在岸边。赖钦立即下坡。突然,他感到胸闷,心跳也骤然加快。同时,脚像灌满了铅一样,怎么也挪不动了。他好生奇怪,几秒钟前,还是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这样?他想叫莫莱相助,可是怎么也喊不出声音。接着他觉得心快要跳出胸口,胸口却憋得死一样难受,旋即眼前发黑,几乎要昏死过去。然而,一阵凉风吹来,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真是活见鬼!
他来到哥哥跟前,惊呆了。只见他死死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嘴巴竭力张大,舌头长长伸出,令人不寒而栗。赖钦摸摸哥哥的胸口,心跳早已停止了,身体已经僵硬。
警员们将尸体运到了当地警察局尸检中心。法医认定奇尔顿系窒息而死。可是在死者的脖子上,既没有被掐的痕迹,更没有勒索的印记。莫莱与赖钦面面相觑:奇尔顿之死太离奇了!
无头案件,奇之又奇
警长说:“20多年来,在这个湖边或者湖面的船上,曾发生过30多例无头案件。近年来,我研究了所有案情,发现它们都发生在无风的时候。其中65%的案例的共同点是先向水下抛重物,接着抛物者窒息而死。因而茨基湖有‘杀人湖’的恶称。令人不解的是:火山口底部有人窒息的同时,在十几米,甚至几米高的山口内坡上的人,却毫无异常。更奇的是,约35%的人昏死后风一吹,就自动醒了。更让人不解的是,还有许多不信邪的人向湖中大胆抛重物,甚至连续抛重物,却安然无恙。我们费尽心机,还是无法弄清其中的秘密。”
由于死因不明,当地警方将这一事件,列为意外猝死。
赖钦伤心欲绝:“不能让哥哥死得不明不白。我一定要查出‘凶手’!”他在心中说。两周后,赖钦对这一事件的全过程,特别是警长的话作了仔细回顾。他觉得,哥哥很可能是吸入毒气中毒致死。他认定:“要揭开谜底,只有潜到湖底探查。”
2002年9月24日,赖钦将决定告诉了莫莱,莫莱决定陪同前往。
种种解释,均遭否定
2002年10月2日他俩来到了湖边。赖钦背上氧气瓶,在莫莱的帮助下,他身上捆上绳,绳的一头由莫莱在岸边拉着。
下水后,随着深度的增加,他觉得胸口压力越来越大,突然,他觉得水温一下子大大升高,一看温度表,升高了约10℃!湖底终于到了。湖底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洞口。每个洞口都冒出一串串水泡。这时,他觉得手脚发抖,脑袋的血管快要爆开了,可是,他还是尽全力控制住手,用带来的容器盛了满满一瓶水样。拧好瓶盖后,他一下子失去了知觉……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岸边,手里还紧紧握着水瓶。
回到研究所后,两人邀请科研委员会主任佩德尔作为证人,一同来到了气体测量室。测验员在密封罐里一打开水瓶,水样立即大量冒水泡。经化验,冒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他们都知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只要达到10%,就能致人于死地。
“杀人湖的秘密找到了!”赖钦情不自禁叫了起来。然而佩德尔却冷静地问:“湖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洞,洞口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的二氧化碳?湖水为什么突然变热?”赖钦一时语塞。
翌日,佩德尔要求看了他们提供的茨基湖“全景俯视”的照片后,说:“权威性数据表明,一座火山内部活动排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很少,根本不足以在这样空旷的地方致人死亡。昨天,我就有疑问,可手头没有数据,所以没有表态。”
赖钦不得不承认,佩德尔确实思路严谨,学识渊博。他将自己潜湖的全过程,像过电影一样回忆了好几遍。忽然,他想起来了,虽然在湖底看到许多水泡,可是在湖水的上层,却并没有看见多少水泡。这太奇怪了,因为按照自然规律,水泡肯定要冒出水面。他决定再次下水探索,莫莱再次陪同。
2002年10月11日,他们又千里迢迢,来到茨基湖边。赖钦套上性能更好的“浅潜装置”。一边下潜,一边注意周围动静。大约下潜到12米深处,还没有发现多少水泡,可是再下潜约1米,突然发现大量水泡,奇怪!
他再细看,发现所有的水泡在离湖底约3米处,都不再上冒。好像上面有一层厚玻璃将水泡挡住了。他取了“隔离层”的水样与沉积物。
成功破译全部奥秘
回来后,他们又请佩德尔到场,对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样中有大量其他湖泊中罕见的有机物。
他们制作了一个模型:一个透明的大圆桶,桶底铺上一些“湖泥”与石头,与那里的湖底构造相似,在这“湖底”上面再铺上带来的沉积物。“湖底”下面安排几个“水洞”,水洞连着管道。
实验开始时,管道压出了加热的二氧化碳,这时,水泡大量涌出,水面翻腾,水也逐渐变热,水温升到了预定的比常温高15℃后,压出二氧化碳不再升温,水温保持稳定。
一个月后,赖钦发现“湖底”冒出的水泡在离“湖底”约20厘米处受到阻挡,大量聚集。他欣喜不已,立即取出这一层面的水样。化验表明,水的比重增大,密度加大。进一步化验表明,有机物的分子大量溶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
赖钦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加热的二氧化碳的大量喷涌,促使这些特殊有机物溶化于水,又将它们托起,达到一种平衡后,形成了一层比上层重的水层。随着这层水的渐渐增厚,密度慢慢加大,最终它像一层无形的“棉被”盖住了水泡。
赖钦兴奋不已,接着进行关键的“投石”试验。他在水面上小心翼翼地放下一块小石头。
在石头穿过“隔离层”的一瞬间,大量的水泡从被打破的“隔离层”缺口处钻出。水面二氧化碳的浓度骤增。水泡冒了一阵后,由于对“隔离层”向上的压力明显减轻,水泡仍然停留在“隔离层”下面,破洞已经自动“修复”了。
“抛石杀人的原因找到了!”
接着,他又向“湖中”扔石头,可是这时“隔离层”虽然被击破,但由于它下方的托力不足,所以漏洞很快就自动合拢,水泡并没上冒多少。“连续抛石不杀人”的秘密也找到了!
接着,他又开始耐心等待,不再投石,2个月后,大量积累的水泡终于冲破“隔离层”最薄弱的一处,再次涌上,更神秘的“不抛石也杀人”奥秘也揭开了!
(孔伟荐自《知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