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初中的生物课上学到过医学上鉴定死亡的依据:脑死亡——不可逆转的脑昏迷和脑坏死。当时我想,如果连不停思考着感受着的大脑都已失去生命,那么人的躯壳也只能选择腐烂了吧……
对于尚年幼的我来说,无论作怎样的思考,都无法确切地感知死亡的存在。那时的我觉得死亡是那么遥远,甚至荒唐地认为我可以足够幸运,躲避它冰冷的手。
然而外公外婆的辞世却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其间相隔不到两年。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亲人们并不是我想当然的那样,会“长生不老”的。我也突然领悟到,死亡其实离生活很近很近。我们无法阻止它的到来,也无法坦然接受它的存在,更无法达到庄子那样的境界——面对妻子的死亡泰然处之,甚至引吭高歌。也许这就是人生的现实。
我们无法预知死亡,但我们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本该避免的悲剧。中考前夕,我亲眼目睹了一起发生在身边的自杀事件。一个漂亮女孩自杀了,而且选择了一种令她面目全非的方式——跳楼。原来真的有人愿意放弃只能经历一次的宝贵生命,而选择那虚无缥缈的死亡。
诚然,曾有许多名人都死于自我毁灭:海子揣着四个橘子卧轨;凡·高洞穿了自己的腹部;海明威更是近乎残忍地将猎枪塞进嘴里……这些名人的死亡动机各异,原因复杂。但我相信死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他们实现过生命的辉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以抛弃世间所有的烦恼进入永恒。但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可以这样决绝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吗?
可以想象,选择死亡的那个女孩是有着极大勇气的。可是这种勇气难道不是一种懦弱——不敢正视或坦然接受生命的瑕疵的懦弱吗?死者固然得到了解脱,但将死亡的阴影留给了生者,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的残忍吗?中国古话说得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让尚未白头的父母面对一个从未想过也绝不该遭遇的结局,这是怎样的一种不孝呀?
哲学家说过:“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一绝望是对自身的过度关注。”我万分赞成。所有自杀者的谬误在于把自己的困难放到无限大,把死亡的“我”这样一个非存在当作了安静和更好的存在。然而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我”从此消失了,怎么可能得到安宁和解脱呢?余下的只有亲人的悲痛,旁人的惋惜——如果一个人不只看到自己,还能看到亲人、使命、未来,就断不会成为死亡的奴隶!活下去,一切可以再来;放弃了,再没有第二次机会。
人生并不是永远充满理性的,有时命运往往只系于一念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那个女孩的悲剧——情绪低落到极点,又没有人及时发现,种种不利的情形集结到了一起。但无论你觉得自己有多么不幸,你都应该相信自己可以选择,可以选择走向死亡,也可以选择转身重建美好的生活。站在死亡的边缘,当凛冽的狂风呼啸而过时,我相信,转身离开一定是躲避这狂风的最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