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提醒我们不要遗失那些曾经的美好,那些飞扬的青春,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生动的事件……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文:汪 元 朱宇琛 黄姗姗 蒋烨琛 盛林忠
回眸一
人物:子尤——谁的青春有我狂
子尤是本刊2006年1月号“新新青年”的主角,这个病中的男孩,乐观通达、才情横溢,拥有狂放的青春。2006年10月22目,子尤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段日子里,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个16岁少年的坚强与勇敢。临行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故事会怎么收场呢?
这个故事永远没有结尾——无数人在子尤的博客上留言,悼念这个传奇少年:
当你的妈妈令我受宠若惊……我真富足,有这样的儿子!你就是那个让我生命提升的人!(子尤妈妈柳红)
你用热情、乐观的文字与生命赛跑。我们因你而知道世界春暖花开……永远的子尤,走好!(秋叶)
任何真正的作者,都是独立于世的孤儿,既然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死只是彻底的独立,安静的思考罢了。(韩寒)
子尤会永远笑下去,他的热情让人忘记他是个带病的孩子。总觉得在他身上会有一个奇迹,而不是这样的结局。(陈鲁豫)
写得一手好文章,就等于获得了永生。(郑渊洁)
子尤,你在那里好吗?子尤,你听到大家对你说的话吗?子尤,我们想你!(木吉子)
子尤语录:
“来看我的人看见我越快乐他们就越心痛,我难受他们也心痛,反正就是我无论怎么表现,他们都心痛。”
“请看我的波澜壮阔吧!”
“你也曾青春似我,我也会快意如你。”(子尤赠李敖)
生亦漂亮,死亦漂亮!(子尤在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
学学子尤:
就在子尤人住北大校医院,努力保护自己,只为不要出血的时候,那所高等学府在三个月之内有三名学生跳楼自杀。另据江苏省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有15%的中学生曾想到过自杀。子尤理解,并也曾为深受功课与考试重压的同学们呐喊过。但与他相比,校园中的我们面对的和经历的,到底能算作什么?
学学子尤吧,珍爱生命,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回眸二
热议:“粉丝”——不应蒙尘的心灵桃花源
“粉丝”核聚变:
2006年有两场火爆的口水仗:一是郭敬明被判抄袭后拒绝道歉的批判与反批判,二是韩寒与文学评论家白烨的论战。但两场争论中,影响最深远、能量最强大的却是看似充当背景角色的“粉丝”。前者的“粉丝”团爆出“抄得好也是本事”的观点,后者的拥虿则将口水汇集成滔滔洪流,淹没了白烨、高晓松的博客,致使两人被迫关闭博客。
为“粉丝”PK.
因为郭、韩的“粉丝”主力均为在校中学生,舆论焦点终于转移到了“80后是否丧失道德感”这样触目惊心的话题上。当话锋转向自己的“粉丝”时,相较于郭敬明宣布“骂我可以,但不要骂我的读者”那样的“教主”风范,韩寒对他的“粉丝”们则比较“冷酷”:“有一天我做错事,当我自己觉得错时,那些继续盲目支持我并一本正经、满口胡言的‘粉丝’,将是我的耻辱。”
寻找桃花源:
蒲巴甲“粉丝”团团长曾说:“如果有一天王子变得不再纯真善良,和我做人的原则不同了,那就是我放弃他的时候。”其实,在这个选秀节目多如牛毛的年代,不小心成为一名“粉丝”并没有错,因为偶像代表了大家纯真的梦想。但这种梦想不该靠粉饰来苦苦支撑,更不该以丧失原则和判断力为代价。否则,韩寒的话必将作为谶语,成为“粉丝”们悲哀的写照。
回眸三
形势:高考——越拓越宽的“独木桥”
巨额奖学金,状元东南飞:
“我并不觉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港大不收我学费,还给我生活费,我为什么不读?”深圳的薛明宇曾被保送至北大,但当他获知香港大学招收全额奖学金学生时,便立即报名并被录取。
2006年,香港大学等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形势如火如荼。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全英文教学方式和最高50万元的巨额奖学金让内地高分考生热血沸腾。因为“招生成绩斐然”,港大甚至拒绝了11名高考状元。“状元东南飞”全面引爆“北大、清华是否已沦为二流高校”的论争。
自主招生,不拘一格:
同时,内地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也日趋成熟。2006年4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的自主招生“向试录取”被称为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2007年,享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将超过60所。
趋势畅想:
“香港高校来内地招生”与“自主招生”的消息对高三学生而言犹如两剂强心针。举目远望,高考这座“独木桥”大有越拓越宽之势。目前无论是赴港就读还是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还只是少数。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国内教育界以此为契机,对高考制度和高校建设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具有重大意义。
回眸四
名词:性教育——长大未成人
名词解释:
2006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性家教。林艺,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开通了全国第一条网络性家教热线,创建中国第一个“性教育”专题博客,被媒体称为“中国民间性家教第一人”。他在自己的博客上作了两项未成年人的性状况调查,“其结果让人震惊”。
数据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进行的“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仅二成多的中学生认为过早发生性行为不合适。另一项统计显示,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5%~1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
在性教育获得空前重视的同时,安全套贩卖机也公然挂在了大中学校门旁。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作的有关青少年性教育问题的纪录片《长大未成人》案例生动,发人深省,成为许多学校的课堂教材。
忠告:
毛毛虫变成蝴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等待。
回眸五
交流:全球化——是谁在“玩转地球”
2008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地球村:
2006年是北京筹办奥运会的关键时刻。“我能做些什么?”中学生们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忙活开了。北京景山学校的学生们与香港学生在网上畅谈奥运,为北京奥运献计献策;更多的中学生则暗自努力,为奥运会的到来苦练英语,准备迎接八方来客。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2008年北京奥运会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我们也将放眼全球,成为世界地球村的主人。
中学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2006年6月,大连十三中的耿楠和周大凯赴德国夺取了“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足球大赛”的世界亚军奖杯;2006年10月,杭州浙大附中的数名高中生远赴德国参加“科学之家”学生营活动;11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78名中国中学生代表赴日本访问,和日本当地中学生一起上课,并分散住到当地民众的家中。中国高中生访日成为“中日21世纪交流事业”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将迈出国门,出去走走。提高自身修养,关心天下大事,培养国际视野,是我们更高的追求。
回眸六
情感:亲情——永恒的话题
教贤:
“爷爷是我现在唯一的亲人,无论求学多辛苦,我都要带着爷爷。”第二届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得主马福元是重庆道南中学的高三学生,在他年幼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因操劳过度撒手人寰,而他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卧病在床。马福元不放弃学习,更不放弃爷爷,每天背着爷爷上学,高中三年,从不懈怠。马福元以超人的毅力征服了困境,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孝贤之星”。
离山城数千公里之遥的江苏泰州,16岁的少女申小莉为救全身深度烧伤的父亲,自愿削发割头皮,为父亲植皮。
一份朴实深厚的亲情支撑起一个善良坚定的灵魂。小莉让我们相信亲情是世上最伟大的情感。
叛逆:
亲情是成长中永恒的感动,而与父母闹矛盾也是成长道路上永恒的烦恼。2005年荆州某中学多名学生集体出走事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06年全国各地中学生出走事件依然频频发生……亲情淡漠,责任感缺失,从何时开始,青春期的叛逆成了我们逃避长大的借口?
孝心无价: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毕淑敏语)
回眸七
实践:公益活动——校园外的青春
实践短片巡展:
2006年11月,在一年一度的杭州市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交流会上,同学们纷纷递上自己的课外实践报告,报告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所选课题包括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杭州市的交通状况,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问题等。
2006年是“保护母亲河”活动的第五年。今年暑假,“浙江省青少年绿色营”的同学们通过水源地采样、山林矿区踏勘等活动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紧迫性。在山东济南,三千余名青少年巧手植树;在甘肃兰州,同学们沿黄河拾垃圾,人人出力;在江苏的秦淮河源头,中学生们沿途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和散发“保护母亲河行动”书签……
观后感:
我们欣喜地发现,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注天下,积极参与,以满腔的热忱步入更广阔的学堂。
回眸八
人文:传统文化——我是中国人
兴盛:国学以时尚的方式升温
2006年,从《南方周末》讨论国学大师的定义开始,国学夏令营、少儿国学吟诵班、国学讲座、手机国学、孔子学府……形式多样的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活动相继展开。传统文化逐渐升温,“国学热”正在各个领域兴起。杭州某艺校推出首个免费国学班,开办一个月内就有1000多人报名。立志于国学,坚持阅读繁体竖排的古籍书,善用毛笔写文章,着一袭飘逸长衫和圆口黑布鞋的19岁少年谭庄曾被视为校园里最独特的风景,现在他的志同道合者越来越多了。
传统:那些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珍宝
对传统文化的追捧是2006年值得人书特书的现象。中幽的传统文化造我们的记忆,是我们成为中国人的根本内涵。它不是用来喊口号的,也不是用来标新立异的,而是要用心学习的。
2月,我们又迎来了中国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让我们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寻找最传统的过年方式,留住浓浓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