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剖析了绿色物流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采购;绿色包装
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物流系统有物流操作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组成,其中物流信息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活动对环境没有直接损害,而物流操作系统中的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对环境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基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能力干涉的增强,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造成土地大规模退化。河流,水资源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的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改进,既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通,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既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 绿色物流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是连接绿色共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题,克服空间和实践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也可成为环保物流。
绿色物流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2. 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根据这一定义,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它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也就是说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因为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
3.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要求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比至于影响未来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将其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既向绿色物流转变。
二、我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 绿色物流思想落后
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对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力年仍很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更少。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2. 采购材料工作难处较多
随着物流系统地增强,企业内部加大采购部门与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决定采用哪种才来哦和零部件以及选择供应商,所以对于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还有些难处,材料的循环再利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流通加工不合理
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特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过程能源利用率低,产生的边角余料,排放的废气,废弃物等污染周边环境,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加工种资源的浪费或过度消耗,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另外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造成费用增加和有效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废弃物不容乐观
如纸包装的回收率美国为47.8%,日本为37.1%,而我国却是20.4%。再如玻璃包装的回收率西欧国家平均为30.5%,日本为49%,而我国却仅仅是20%。
5.运输污染问题严重
运输使物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公路运输越来越成为现代物流系统中的支柱。而公路运输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在大部分运输工具都需要消耗燃料,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运输工具会排出大量有害气体,
产生的噪声污染,都损害人类的健康发展,降低了环境效益。
6.物流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我国自1998年到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制度后,只有近百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而物流经营者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国一些企业在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7. 物流研究相对落后、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种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的扶持。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无烟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进行管理控制,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并制定一
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比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1.提倡绿色经营、绿色消费
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同时,要加强绿色物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物流理念,把绿色物流作为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人才。
2. 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和帮助,努力通过ISO14001认证,争取成为国际上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到2001年全区已有近2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认证,数量之多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3. 通过绿色采购开展资源保护
我国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企业必须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资源经济”转变为“节约型经济”,把“可持续性”作为长远的企业战略来规划实施。大连市开发区是是ISO14000标准不但为了提高声誉,更重要的是借鉴它的方法和概念创造环境管理的良好机制,丰富和充实环境管理内容,推动本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实。我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环境质量,减少污染事故和环境破华带来的风险。
4.开展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副加工等;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心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又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5. 提倡绿色包装,选择绿色运输策略
给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包装设计,在选用包装材料是必须将其环保性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同时应该改变运输方式,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也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运输工具,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以及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可消减总行车辆。联合一贯制运输使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还可使用“绿色”运输工具。其次,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ISO14000系列标准侧重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要求用产品生命周期方法,使产品在设计、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再生资源化等方面,都要符合环境标准。面对全世界的“绿色革命”浪潮和机遇环境标准竞争而形成的绿色壁垒制约,我国的物流经营者应创造条件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6. 加强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个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整队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物流也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所以,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开展长短期专业培训。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并开设现代物流专业或学校,设置大专、本科和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现代物流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相关部委则可委托相关协会负责短期培训,重点是物流企业具体操作、管理和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广泛吸收国外现代物流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现代物流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成功案例等,编制出一套统一、分层次、按类别的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教材用以规范相关院校,尤其是短期教育培训工作。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